廈門游之菽莊花園篇
菽莊花園位于鼓浪嶼東南海濱,建于1913年。這原本是一座私家園林,園主人名叫林爾嘉,又名叔臧,園名即以他的名字諧音而命名。 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失敗,翌年割臺灣給日本,林維源及其子叔臧不愿當亡國奴,遷到鼓浪嶼居住。其后,叔臧建了這座花園。菽莊花園總面積20328平方米,其中水域3352平方米,建筑物2451平方米。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以小見大,耐人尋味。 菽莊花園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巖,山、海、橋、園、林、花相擁,園主人運思巧妙,將山海連為一體。 菽莊花園高超的建園藝術,主要表現在以布局見長,以借景取勝,巧妙地運用藏、借、巧的園林設計藝術手法,使園林與自然景物水乳交融,和諧一致,從而產生出步移景異的景觀效果。 菽莊花園分“補山”和“藏海”兩部分,主要是以園飾海、以海拓園、以石補山、以洞藏天。藏海園有五景: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招涼亭。補山園也有五景: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聽潮樓、小蘭亭。以后又陸續建小板橋,渡月亭、千波亭、熙春亭、茅亭、 扇亭等。 進園,便有橫墻一堵,擋住游人視線,把海藏入園內。 園內“四十四橋”蜿蜒,仿若履波;倚山而建的“十二洞天”假山,迂回相通,上下盤旋。園中各景互為補充,錯落有序,渾然一體,園在海上,海在園中。庭院小園的精巧雅致與浪飛翔鷗的雄渾壯觀,動靜對比,相得益彰,令人流連忘還。菽莊花園是海濱的精品佳作,其精巧不亞于江浙園林。 藏海即藏海之寬,把大海一隅藏入園中,隱含把山河攬入祖國懷抱,切莫再任人宰割之意。 “眉壽堂”位于入園庭院右側,表示祝愿長壽的意思。又名"談瀛軒",因臺灣古時稱瀛州,此乃表示懷念臺灣的意思。眉壽堂臨海兩邊有曲堤,每逢大潮,坐在堤上俯身可以掬水,倘在月夜,又可領略"掬水月在手"、"滿目飛明鏡"的意境。壬秋閣,建于農歷歲次壬戌之秋而得名,落成之日,正逢久雨初晴,江山如洗,主人趁此良辰邀客吟詩,自己也吟有:"橫江鶴去笛聲在,未信消沉八百年"之句。壬秋閣水陸各半,東西兩拱門,一背陸一朝水,在此可觀山賞海,山嵐流云,帆影鷗鳥,盡收眼簾。 真率亭,形狀似菱,背山臨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此見仁見智,各抒已見,可達到"真誠坦率,胸無芥事"的境界。 四十四橋,乃全園主景,因主人建橋時四十四歲而得名。此橋下有閘門,把海水引入園內,構成了大海、外池、內池三處,把大海藏進去。由于橋身迂回曲折、凌波臥海,宛如游龍。橋上有觀魚臺,渡月亭,千波亭,渡月亭有楹聯:"長橋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欄"。在月夜,坐在亭里,看皓月當空,靜影沉璧,令人浮想聯翩,月下濤聲,輕如細語,仿佛與人談心。明月之夜,游此最佳。 千波亭,造形幽雅精巧,游人在此觀潮、聽濤、躑躅、盤桓,均能各盡其妙。 招涼亭,面對大海,涼風習習,且亭子造型如折扇,更有招涼之意。 補山園,隱含山河破碎,亟待修補之意。 "十二洞天"是人工造出來的連環洞,像猴子洞,因客人進洞摸不出路來,又叫迷魂洞。十二洞天,即十二洞室,以地支的子、丑、寅、……戊、亥為名,洞室大小、形狀各異,小徑錯落、上下盤旋,曲折迷離。 亦愛吾廬,乃林家居住的院子,昔日用竹籬笆圍起來,并種菊花,主人在欣賞"竹禽茅舍自甘心"之余,對家居情景,頗為自得,故名"亦愛吾廬"。 頑石山房,是主人讀書之地,他自比"頑石"希望通過攻讀,能夠聰明穎悟,故稱"頑石山房"。 園內新開發了游覽設施,后山的聽潮軒、蛇岑花苑長年花展。壬秋閣增設鋼琴演奏廳,供游人憩息和欣賞那美妙的音樂。十二洞天,按原洞擴大一倍,依次塑造令人喜愛的十二生肖像與假山洞室融為一體。盆景園里展示千姿百態的盆景,給游覽者帶來雅俗共賞的藝術享受。眉壽堂門前新開辟為音樂廣場。與旅澳鼓浪嶼華僑、鋼琴收藏家胡友義先生合作,在“聽濤軒”建立了“鼓浪嶼鋼琴博物館”,舉辦世界古鋼琴展覽。鋼琴博物館不僅表現了世界鋼琴制作技術和發展水平,更為琴島鼓浪嶼增添了美妙的樂章。 全園極擅天然之勝,復具人工之妙,身臨其境,既能領略園庭之怡雅,又能極目大海之壯闊,突現了鼓浪嶼音樂之島、鋼琴之鄉。 為何菽莊花園占地不足十畝,卻風光萬千?從妙處說,是"藏"、"借"、"巧"三個字。 "藏"就是把海藏起來,進門左拐后,才能見到萬頃碧波的大海;四十四橋把海水引入園內,變成大海、外池、內池,使海水不再揚波,這就是"藏"字做工夫。 "借",就是借景、借聲、借意、借影。化他物為已物,納外景為內景,借日光巖為仰景,南太武山為遠景,借大海做鋪墊,借樓閣做近景,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巧",四十四橋凌波臥海,按不同地形變化,依山壘石建亭,圍池砌階聯以曲橋,宛如游龍。使小巧玲瓏的花園,擴大數倍,且園內亭閣無一雷同,此乃巧字做工夫。 菽莊花園的歷史 林叔臧祖籍福建龍海角美,先輩遷居臺灣淡水,在那里建有一座宏偉綺麗的花園---板橋別墅。林叔臧少年時代在那里渡過。1895年,清朝依“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叔臧的父親不愿當亡國奴,憤然舉家遷回鼓浪嶼。林叔臧曾任六年的廈門保商局總辦兼商會總理,熱心地方實業,提倡創辦公用事業,資助公益事業。隨著年歲漸長,鄉愁倍增,他決定選藏址建造一座花園,寄托對“板橋”以及臺灣的懷念。1913年聘名師巧匠,建造菽莊花園。 1945年抗戰勝利后,由于思念家鄉和親人,林叔臧返回了臺灣,1951年林叔臧在臺灣逝世。1956年7月1日林叔臧的親人把花園獻給國家,成為公園。鼓區政府對菽莊花園進行全局修遷繕、擴建。建聽濤軒(現為鋼琴博物館),蛇岑花苑,恢復了林叔臧的銅像,建起了海濱廊道及知音廣場。使古老的公園保持青春與朝氣。
關鍵字: 東南 廈門 戰爭 菽莊花園 鼓浪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