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山寺
在漳州市區九龍江南畔的丹霞山麓,為漳州八大名勝之一,是聞名海內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佛教大寺院。據《龍溪縣志·古跡》記載,它原名“報劬崇福禪寺”,是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陳邕所建,至明朝才改稱南山寺。 南山寺規模宏大。進五個并列的大門為天王殿,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來客的彌勒大佛像,兩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稱四大金剛)高大形象。過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正中供奉“三寶佛”(三尊),是來代修建寺院時重塑的,其特征是兩個耳朵下端成尖形。 大雄寶殿的左側有一個石佛閣,稱“凈業堂”,閣中有一巨大的石筍,聘請石匠名師把它雕成彌陀佛像。佛像連蓮花座高達一丈六尺,造型優美,俗稱大石佛。大雄寶殿的左角懸掛一口直徑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1300多市斤的大銅鐘。它本是唐朝鑄造,元朝延佑六年(1319年)擴建寺院時重新鑄造,鐘上有元朝住持僧右愚的題銘。 石佛閣的右鄰是德星堂,俗稱官房,原是供來客住宿的。1930~1931年間,陶鑄任閩南特委書記時曾住在這里,特委機關就在這寺內領導革命。 大雄寶殿后面高坡上的右端是藏經閣,內珍藏六十廚經文,其中有無價之寶血書《華巖經》,相傳是明天啟年間寺僧融(一說雄)和蓮山及尼姑蓮三人用三年時間刺血合寫而成,筆法端秀,字跡顯出金黃色,共八十一卷。可惜在“文革”時受破壞,僅存殘頁。閣中還供奉一尊白石佛,是用純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高六尺,重四千公斤。因光潔如玉,被稱為玉佛。據查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住持僧妙蓮法師從緬甸募化而來。這種白石佛全國只有三尊,一在北京團城(一說圍城),一在上海玉佛寺。 高坡上的左端是陳太傅祠,據傳是當年陳邕故居,后人改建為祠,供奉陳太傅塑像,后像被毀。 太傅祠后面有樓,現稱“小姐樓”,又稱“姑娘樓”,傳說為金娘當年的閨房。金娘小姐削發為尼之后,曾受皇上封為金花郡主,其墓原在寺后山上,人稱“姑娘墓”,解放后因五個工廠需要共建一座自來水池,把姑娘遺骸移葬在致經閣后園中,修建新墓,立碑曰:“唐浩封金花郡主玄妙之墓””(玄妙是金花郡主的法號),為游客所瞻仰。 大石佛、白玉佛、大鐘、血書《嚴華經》、御賜《致經》(貝葉經)合稱南山寺五寶。
關鍵字: 佛教 南山寺 天王殿 福建 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