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培田古民居探秘
我們沿著村內的千米古街慢步行走著,彷佛時光在倒流,一種只有在古裝影視片中才能看到的景象,在這里是那么真實那么自然那么和諧地顯現著…… 赴閩西考察走到連城,陪同我們的龍巖市旅游局蘇局長介紹說,這里有一座非常古樸原始的古民居建筑群,由于地處偏遠山區,因此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了,最近剛剛開發,想作為一個旅游景點推出,大家一聽,興趣大增,于是便走岔路,來到了這個名叫培田村的地方。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一片青瓦白墻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群落,其建筑之精美,保護之完好,文化底蘊之深厚,著實讓我們從心靈深處感到震撼。我們特地找了村內的一位長者做導游,向我們一一介紹了這個古民居群落的發展歷史。培田古民居是由建于明清時期的30幢高堂華屋,21座吳氏宗祠,6處私家書院,2道跨街牌坊,4座庵廟道觀和一條千米古街組成,構成緊密有序、錯落有致、布局合理,并帶有鮮明明清建筑特點的古建筑群落,與永定客家土樓在建筑形式上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應該講它們同屬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培田古民居秉承了中原建筑文化的精髓,又有客家先民匠心獨特的發揚光大,可以說在中國的古民居建筑中堪稱上乘之作、經典之品。 我們沿著村內的千米古街慢步行走著,彷佛時光在倒流,一種只有在古裝影視片中才能看到的景象,在這里是那么真實那么自然那么和諧地顯現著……我們一個院落一個院落地進進出出,屋內的人們微笑著向我們點頭致意,客氣地請我們品嘗只有在清明時節才能吃到的一種客家菜餃,這是一種真情的流露,使我們從心里感受到了一種久違了的純樸民風。長者導游一路走一路不停地向我們介紹著這些建筑的特點,那帶有福建客家口音的普通話聽起來也覺得格外親切。我們一同走進一座叫做“大夫第”的宅院,長者說道,這“大夫第”又稱“繼述堂”,取此名主要是為了宏揚孝道,這幢大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歷時11年建成。它“集十余家之基業,萃十余山之樹木,費二、三十萬之巨金,成百余間之廣廈,舉先人之有志而未逮者成于一旦”,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了。“大夫第”最大的特點就是,針對南方多雨潮濕的氣候特征,在中原庭院式建筑模式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建造了獨具風格的客家大院形式,即“九廳十八井”。所謂“九廳”是指:門樓廳、下廳、中廳、上廳、樓下廳、樓上廳、樓背廳、左花廳、右花廳共九個正向大廳;十八井指:五進廳共五井,橫屋兩直每邊五井共十井,樓背廳有三井。“大夫第”在整體的建筑上,還科學地運用了梁柱式框架結構,使得這座大院在經歷了十余次4.5——6.9級的地震后,至今仍安然無恙。望著這外墻清一色的防火磚,門樓泥塑石雕,屋脊飛檐彩陶,梁檁窗屏木刻雕花、彩繪漆畫,用料考究,工藝精湛的古建筑群,無一不體現出客家匠人的聰穎智慧。我想,今后無論是對科學研究還是旅游觀賞,都具有極大的潛力。 二、三個小時里,我們只走馬觀花地看了培田古民居的一角,但也似乎從中領略到了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望著這承載著歷史承載著客家文化深厚底蘊的培田古民居,讀著“敬祖不敬神”的客家古訓,越
關鍵字: 建筑群 影視片 旅游局 旅游景點 龍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