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溪——中國最美的溪流
——寫在武夷山九曲溪畔生在武夷山,長在武夷山,武夷山水滋養我的生命,武夷文化潤澤我的心靈,走過歲月,游過名川,我深刻地感受到武夷山九曲溪是中國最美的溪流!今天,我要將這份人間最美的感受奉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來分享…… 武夷山九曲溪,如一條晶瑩的玉帶,串起兩岸奇峰怪石、青松翠竹;串起道南理窟、洞天佛地;串起飄香巖茶、石刻摩崖;串起悠揚棹歌、故事傳奇…… 美在碧水丹山 九曲溪美在碧水彎彎,深淺相間,清澈明凈,一塵不染。 武夷山九曲溪發源于華東大陸最高峰——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全長60多公里,由西向東穿過武夷山景區,盈盈一水,折為九曲,所以得名。 九曲溪的發源地是武夷山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保存了地球同緯度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最典型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這里被中外生物學家稱為“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研究兩棲類爬行動物的鑰匙”、“世界生物之窗”。1987年和1992年,武夷山分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區”。這個生態原始、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的天然生物寶庫,正是九曲溪碧水長流不盡的生命源泉。 武夷山是老三紀紅色砂礫巖的分布區,是丹霞地貌中最奇特、最典型、最富代表性的低山風景區,大都是呈現出紅色,所以叫“丹山”。武夷山的山峰低中見高,小中見大,移步換景。高低相錯的山巒,如旌旗招展,氣勢磅礴的巖峰,如萬馬奔騰。武夷山恰似一處密集型的盆景,它濃縮了大自然的奇妙,展示了鬼斧神工、天造地設的旖旎! 美在山水交融 縱觀天下名山,既能觀山又能玩水者屈指可數,山水結合能象武夷山九曲溪這樣完美就更是鳳毛麟角了,九曲溪是山水和諧之美的典型代表。 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是武夷山水完美結合的最好寫照。武夷的山不離水,武夷的水不離山。著名作家劉白羽形容得好:丹山,是武夷的錚錚鐵骨;碧水,是武夷的幽幽心靈。一條清澈碧綠的九曲溪盤繞在丹山之間,丹山和碧水就好象相親相愛的伴侶,在耳鬢廝磨,訴說著綿綿的情話,永不分離。 國務院前副總理錢其琛在泛舟九曲后,贊美武夷山:三峽雄偉壁立,漓江清碧秀麗;武夷山水,兩者皆備,盡在其中。 “一溪貫全山,兩岸列仙岫”,當你乘古樸的竹筏蕩入彎彎碧水之中,抬頭可望山景,俯首能見魚翔,側耳可聽溪聲,垂手即觸清流。丹山碧水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完美無暇,不得不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造化的神奇。 美在天人合一 處于華東崇山峻嶺之間武夷山,數千年來偏安一隅,卻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成就了山水文化完美結合的典范。從最早發出“碧水丹山,珍木靈草”贊美武夷山水之聲的南朝著名文學家江淹,以及南朝學者顧野王感嘆:“美哉河山,真人世所罕見也”開始,歷朝歷代達官名流、文人騷客就紛至沓來,從古代的李商隱、楊億、柳永、范仲淹、蘇軾、楊時、李剛、陸游、朱熹、辛棄疾、陳省、戚繼光、袁枚,到近現代的劉白羽、蔡其矯、潘主蘭、郭沫若、趙樸初等等,都在九曲溪畔創造了不朽的文化。 今天,我還可以見到,歷代名人留在九曲溪兩岸的文化遺存,架壑船棺、古崖居、紫陽書院、叔圭精舍遺址、桃源道觀、止止庵、永樂禪寺等道觀寺院,摩崖石刻、詩詞歌賦、故事山歌等,賦于自然山水生命與靈魂。武夷山摩崖石刻,從唐代到清代全山共有四百多幅,中國古文化書寫在武夷山水間,書法藝術與山光水色相映爭輝;漫步九曲溪畔你仿佛徜徉在歷史的文化長廊中,與一位位摯愛過武夷山水的名儒高士對話。 當您乘坐竹筏沿九曲溪順流而下,湍流中浪擊飛舟,深潭里凌波輕筏,一路水程逍遙浩蕩。掩于青山丹崖中的九曲溪,雖水路彎彎卻有驚無險,讓你感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生發出見仁見智、亦真亦幻的游興。觀賞仙巖怪石,感悟千年文化,自然與文化渾然天成、歷史與時尚和諧交融,無不感到輕松與愜意,進入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身心與武夷山水融為一體。 美在故事傳奇 在九曲溪畔,每一塊石頭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每一座山峰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甚至連每一片茶園,每一株茶樹,都有講述不完的傳奇。 具有仙界與凡界之奇的武夷山,連故事也同山水一樣鐘靈毓秀。大王與玉女的愛情最為亙古,是武夷山最經典的民間故事。玉女下凡武夷山,與大王一見鐘情,相互愛慕。不幸此事被鐵板道人察覺,上天庭報告玉帝邀功。玉帝大怒,命玉女立即返回,玉女為了和大王在一起寧死不回,玉帝一氣之下,將玉女與大王化為兩座石頭,分隔兩岸,又將鐵板鬼化為巨石橫在他們中間,令他們永世不得相見……今天,在九曲溪一曲溪邊和二溪溪頭佇立的兩座隔溪淚眼想望的山峰大王峰和玉女峰,就是故事中大王和玉女的美麗化身。 和尚背尼姑的民間故事,演繹了人性的高尚本質。 九曲溪邊兩塊巨石,形似和尚背尼姑。還有兩巨石,一個形似一道人的面部,妙的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另一個則形似大石磨;相傳,天上的王母聽說武夷山的風光非常美麗,她便帶著兒子來到武夷山游覽,小兒金童餓了,王母就座在山頭上喂奶,不巧,天空飛來一只老鷹,刁走了王母的雙乳,王母發怒,立即回天庭差遣雷神追擊老鷹,追到山北水簾洞,老鷹被轟掉下巴并點化為鷹嘴巖,而王母的雙乳就落在了七曲的岸邊,成為武夷山著名的雙乳峰。再說那王母怒匆匆走的太急,竟把金童忘在了這山上。金童餓得哇哇大哭,正巧觀音娘娘云游到此,就將金童抱起交給八曲的尼姑喂養。于是尼姑每天到對面的磨盤石為金童磨豆漿充饑,可是三寸金蓮的小腳尼姑面對滔滔溪水,為無法過河直發愁。此事被附近的和尚得知,出家人慈悲為懷,為了金童,就每天背著尼姑過河。道人見了,覺得和尚是好心,雖然不合規矩,但是在情理之中,也就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天上人間,歲月滄桑。奇石若形似,故事就神似。武夷山的這些故事,可以講述一千零一夜…… 美在洞天仙府 人間仙境在武夷。在中國的道教史中記載,武夷山是道教第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 在武夷山武夷宮三清殿內立有一塊碑刻:洞天仙府,意即武夷山是道教傳說中神仙所居的地方。 據1942年《崇安縣新志》記載,武夷山可查的道教徒300余人,可考的道教宮、觀、堂、庵48座。武夷山道教的遺存遍布山中。對道教深有研究的武夷山人丘理真認為,武夷全景區就是一座實實在在的道教宮觀:這座仙府宅第是坐西北而朝東南的。玉女峰下的水面是“山門”入口處,這里的地名,原就叫“洞天門”(見《崇安縣文史資料·第二輯》)。鐵板嶂是鐵門。仙館巖和仙榜巖宛若大門左右的楹柱。而且“山門”有三個:除洞天門之外,左右分別是“求天門”和“天游門”。《周禮·老工記》說,王城的營建制度是九里見方,城的每一面各開三個城門四面共12門。而武夷洞天之內從星村渡到崇陽溪東西距離恰恰是九里許(直線距離),而石門“凡十二處”(《崇安縣文史資料·第二輯》第164頁)!洞天門外,右有大王拱衛(大王峰在右),左有雄獅把守(獅子峰在左)。府第背后白云繚繞(白云巖就在景區最北位置),里面“墻”上明確地掛著招牌棗“極樂國”三字(勒于白云巖半壁,字的方向朝東南)。后庭紅光映襯(火焰峰的位置)。“玉皇大天尊”五字勒刻在文峰半壁。“天尊”前面紅燭光耀(御茶園在四曲,那里的兩棵楓樹叫“照天獨”)。“天尊”身邊丹爐鼎立,香煙裊裊(丹爐巖在五曲,五曲云窩“云卷舒,霧浮涌”)。“天尊”身后鐘鼓齊鳴(鐘鼓峰在八曲,錘模石藏于七曲峰間),華蓋高擎(九曲有巖名“幛頂”)。洞府之內,紅日東升,玉華光照,紫氣東來(文峰的東方正是升日峰,玉華峰和紫峰),西是明月在天(西部星村有半月山)。 洞府之內“出五世之濁,一無污染”(并蓮峰在八曲。道教認為蓮花為吉祥物,是“吉祥八寶”之一,“象征出五濁世”)。洞府內龍吟虎嘯,鐘靈毓秀(四曲有臥龍潭,溪南有虎嘯巖)。而大、小藏峰上共有三個有名稱的洞(金雞舍、金雞洞和飛仙洞),三洞經符,代表了道教上乘、中乘、下乘三個部門的典籍。 三三六六凝道語,巖巖壑壑競仙姿。武夷山,就是一座布局完整、嚴密的道教洞天仙府、人間仙境。 美在道南理窟
![]()
關鍵字:
中國 九曲溪 人間 最美 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