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閨無人知——培田古民居
藏在深閨無人知——福建客家文化中心載體培田古民居(人文篇) 在文化方面,培田村最突出的一點是文風極盛,而且文武并重。歷史上青年人不僅琴棋書畫,而且跑馬射箭,因而在明清科舉時代,就出了140余名秀才,步入仕途19人,其中有翰林、誥封大夫、教諭、巡檢、侍衛、守備等;民國時期,有4名留學生、3名黃埔生;建國以后有大中專畢業生300多人,博士、碩士,不乏其人,真可謂文武簪纓,英才輩出。 培田古民居的聯文,數量之巨,形式之美,令人驚異。據說,最盛時多達二三千副。楹聯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制作的材料大量采用珍貴的木材、石材等,且多數經過雕刻,油漆鎏金,精美至極。不僅文義美,而且書法奇、工藝精,書、文、鐫均佳者比比皆是。就作者而言,有自作的,有賞賜的,有互贈的,種類繁多。其中最珍貴的有皇帝賞賜的書圣王羲之所撰聯,聯文為“文章移造化,忠義作良圖”,落款是“王羲之”,署名之后鐫有印章。該聯書法筆力千鈞,氣勢懾人,而且雕刻在大理石上,美侖美奐,彌足珍貴。目前保存比較多的是沙金竹簡聯,一般用高級木材制成,做成竹簡的模樣,掛在圓形柱上,既有立體感,又十分貼切。聯文多為陰刻,鍍沙金,聯面黑漆,十分映目。也有其他形式的,如紅底金字、金底黑字等。聯匾或加邊框,也有不加邊框的。一廳一個樣,一聯一種形,爭奇斗艷,各呈其美。 田村的各個角落還存留許多紅軍的壁畫和標語,培田村的一些巷墻上也保存著一些“文革”時期的標語,這不能不說是個全國罕見的奇妙現象。 漫步培田古街,兩旁酒肆茶館、肉鋪、雜貨鋪、中藥堂、裁縫店、打鐵店、豆腐坊琳瑯滿目,還有幾家古玩店,民俗館和私人面館,盡展一派古風。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靜謐家園挑擔豬草回家來扛著犁耙下田去放出耕牛去地頭(快門早一秒按就好了)挑著磚頭蓋新房好咧! 來一斤豆腐店哦,回家去了!跨過歲月之門哥們沒事,看看戲曲!小p孩沒事,找什么呢!哦,我的糖掉了咯咯,寶貝們真乖!莊重的廳堂農家小院、書香墨氣書畫滿墻,墨香滿堂人同天地春走在家鄉的小路上由于旅游的保護性開發,村里還是比較閉塞,經濟情況比較落后,民風卻相當的純樸,但一些小孩已懂得通過帶游客賺錢,雖不是件壞事,但也需要好好的引導。上面拍的那兩個小孩,其中一個見到我不到1分鐘就對我說了句話“叔叔,有些游客很爽快地,一次我碰到一位游客,我叫了她一聲'阿姨',她就給了我20塊錢”。我當時一聽,心里想“靠,誰tm這么有錢,想來這扶貧也不是這樣吧”,“小姑娘不是認為以后這樣就可以輕松的拿到錢了吧”,果然后來的觀察中發現,這小姑娘碰到哪個游客都會叫聲“叔叔好,阿姨好”。我cao,游客有點素質好不好,帶壞小孩。孩子們回來了,挑擔水回去做飯咯!幾百年來對教育的重視的見證書院之一“南山書院”
關鍵字: 留學生 福建 而且 青年人 黃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