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土樓
第一次踏上閩西這塊土地稍做停留的便是龍巖。原以為龍巖一定是個山城,四周群山環抱,像個盆地,沒想到龍巖還很開闊。不過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龍巖的閑適。感覺龍巖很像成都,一樣的悠閑自在,一樣的充滿生活情調,卻不象成都那么多人,更多了一份清雅。寬闊的馬路,寬闊的街道,兩邊綠樹成陰。人行道上的白色木柵欄圍著的小花圃,燦爛的展示著,沒有受到些許的破壞;路面很干凈,不管是人行道,還是大馬路,而環衛工人似乎并不多見。這對生活在繁雜的地方的我來說,確實是一種享受。所以,在龍巖的一周,外出我幾乎都走路,享受一份獨行優游的愜意。很心動的是一次,我和同伴上街,當我們走過那市中心十字路口的斑馬線,遠處駛來一部小車,看得出速度還蠻快。我正猶豫著要不要過去(因為那里沒有紅綠燈,只有斑馬線),同伴已經邁上了斑馬線,我趕緊跟過去,沒想到小車在接近斑馬線時,就放慢速度,徐徐地前行,到我們跟前,幾乎是停下來了,而且沒有大摁喇叭。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對龍巖的親切之感油然而生。確實,人似乎很容易滿足,就那么一個細節足以讓你感受。土樓是龍巖的驕傲,或許名聲更勝龍巖。慕名前往土樓是在一個午后,所幸有一個國導相伴,級別甚高,因而一路的顛簸便也消散了。早聽說“振成樓”,因為它是土樓的標志建筑,媒體上多以其為標志來介紹客家土樓,但我注意到門票上的兩座土樓卻沒有振成樓的份。一座是光裕樓,一座是如升樓。前者是方形土樓的代表,后者是圓形土樓的縮影。至于為何不用振成樓做圓形土樓的代表就不得而知了。還是先說振成樓吧,因為進入洪坑村看土樓,第一座便是振成樓。圓形的樓身高大,雖說是土夯的,卻給人以堡壘般堅固之感。(其實說他是擴大的炮樓,倒十分合適)走進振成樓,迎面撲來的是一個小廳堂,墻上書寫著“言法行則,福果善根”之類的應該是誨人治樓之言吧。從右側前行,踩著吱吱啞啞的木梯上到頂樓,發現先前看到的那個小廳堂是整個土樓的中心。可以想見土樓若有什么重大的聚會或重要的決定一定也是在那完成的吧。說實話,土樓給我最有感覺的倒不是這八卦的結構之類的原理,而是那高聳的土夯的墻。粗糙中帶著細膩,那是左右夯板的擠壓成,那種光滑的感覺不亞于你撫摩美女的肌膚。貼耳過去聽聽,似乎還能聽到當年夯墻的號子和那沉悶的夯聲。下樓后,我們繞土樓一周,我的手幾乎都摸著那土夯的墻。那份親切或許緣于小時見到農人夯墻的記憶吧。再說光裕樓,光裕樓是方形土樓的代表,所以門票的正面是它的全景圖。但我以為它更像一座大宅子。邁進門樓,是一個院子一樣的空地。樓正面有三扇門,中間正門,兩側各有一個邊門。門上還貼著“珠聯璧合”等喜慶的對聯,樓里依舊住著人家,只有那班駁的油漆和長著青苔的黑瓦在夕陽下顯示著歲月的滄桑。如升樓和光裕樓隔著一條小溪。如升樓是一座袖珍土樓,里邊全部是木制的結構。一個農婦正在門口編著竹藍,游人來得不多,顯得很落寞。比起振成樓的高大威武,如升樓確實顯得單薄,但那卻有份農家的感覺。我們忍不住在那喝了些泉水,然后才繼續上路。行走在這土樓的故鄉,好多土樓已所剩不堪了。拆了一半的,搖搖欲墜的,封閉的墻體也伸出了根根煙囪。而今的土樓已失去了當年防御的必要,為了生活的更便捷,改建成磚瓦房的,或者就便改造的,比比皆是。如今知曉土樓的旅游價值,所以加以維護。同行的國導很為土樓的旅游未來擔心,因為它暴露出了太多的弊端。而我說不清我的確切感受,土樓旅游開發也好多年了,可是洪坑村的那所小學的學堂依舊顯得陰暗,包班上課的教師和班級里讀書的孩子,目光不時的瞟過那些過往的游客。喜愛這農家的小橋流水,山清水秀,因為更多的匆匆過客,可山里的孩子他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未來呢。
關鍵字: 人行道 印象 成都 柵欄 龍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