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明珠滴水巖
滴水巖風景區 位于福建省周寧縣城西南30公里的洞宮山麓,與古樸典雅的鯉魚溪、氣勢磅礴的九龍祭瀑布群齊名,名載《辭海》。古人題匾曰“八閩首景”,它鄰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鴛鴦溪的核心地帶,依霍童溪上游的*溪、白水洋溪等處與政和、屏南、寧德三地毗連,山巒起伏,溪澗密布,風景秀麗,成為閩東霍童溪流域旅游風光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滴水巖大旅游區包括滴水巖、 九龍石窟、盤龍溪、陳峭鴛鴦溪、后壟溪及李墩石門山、岳王宮等,游覽面積數十平方公里,是集巖、洞、谷、澗、湖、溪、瀑、潭于一體,山環水抱,石奇洞幽,既有茂林修篁、田園農舍,又有古建筑文物、神話傳說的生態旅游勝地。 石門山位于滴水巖東面,地處李墩鎮樓坪村后,是周寧縣十大風景區之一。周圍山巒起伏,嵯峨挺拔,東西走向綿延3公里,中段巖嶂開裂成為兩座大石山,相對而峙,雄偉壯觀,二石高出地面80余米,相隔100余米,石壁如削,遠看極似石門,故稱石門山。該景區峰奇洞幽,以石景為主,有老君巖、紗帽巖、鑼巖、旗山、田螺洞等。相傳石門晝開夜合,頗為神異。鄰近的底巖,芹村三疊瀑布、九棵松等處也有迷人的佳景。 石門山至滴水巖的中間點李墩是李姓族人聚居的集鎮,其“李”字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唐朝有密切的關系。唐末天裕五年(公元909年),岳王李景(唐高祖李淵的十四世孫)察出即將發生大動亂,避禍入閩,經長途跋涉定居李墩龍潭頭。今尚存皇帝圣旨文物及“王宿地”等遺跡。1997年底,李氏子孫還廣泛發動,捐資興建了規模宏大、壯麗巍峨的岳王宮(祠),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多平方米,成為一處旅游景點。 由李墩到滴水巖,途經文化古村貢川,村中的陳氏源出自河南穎川,宗譜可上溯至4000多年前的舜帝,宗祠匾額由國民黨元老陳立夫于100歲時題寫,村旁的振文橋原建于清代,式樣古樸,宛如彩虹橫跨公路之上,祠、橋都值得一看。 滴水巖舊稱顯圣巖,寬300余米,高200余米,形似巨獅橫臥,氣勢雄偉,可與武夷山天游景區的曬布巖相媲美。早在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滴水巖就被村民發現并辟為佛地,至今九百多年,明、清兩朝幾經火災又數度重建。巖壁半腰的獅口洞上方崖頂有巖泉數道,形似珠簾,游人進洞,必經沐浴,因而稱之為“滴水巖”。 景區地形為東西走向的丘陵大峽谷,谷中因電站筑壩蓄水而形成面積10多萬平方米的湖面,主要景點有獅口洞、左右獅耳洞、大雄寶殿、奧妙洞、琶琵瀑、蜈蚣過崗、一線天、涌云洞等景點,滴水似珠簾,湖光映山色,景色宜人。民國二十七年《周墩區志》載:“虎溪橋,靈巖井,醉經堂;羅漢洞,天然池,滴珠簾;虛涼閣,金爐峰,石浮屠,合本巖為十奇景。”清嘉慶間進士、國史館總纂魏敬中游顯圣巖詩曰:“隱現樓臺縹緲岑,滴珠簾下洞口深;天開口壁群靈會,路轉溪橋獨客尋。”清光緒32年縣丞梁兆熙游顯圣巖詩:“靈巖空洞石之巔,水抱山環別有天;道岸誕登何處是,一林紅樹白云連。”維妙維肖地描繪出滴水巖周圍的綠水青山、奇峰異洞的千姿百態,這里還流傳著琵琶仙子與蜈蚣精、將軍巖、抱兒崖等神奇傳說。 游罷滴水巖,從其西部的山口循石階而下,進入溪谷。顧盼四周,但見山巒奔騰起伏,氣象萬千。在長達千余米的羊腸小道間漫步,小溪流水淙淙,山間奇花異草千姿百態,半月灣上的梯田綠茵似錦,白云般的大片蘆葦花叢更勾起游客的遐想。“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谷中環境清幽,佳景宜人,往往令游人流連忘返。走過羊腸道,眼前豁然開朗,一方可容數萬人的山間大草原展現在群山環抱之間,兩條溪流在此匯合流向九龍石窟。 源自山巖的溪水清澈潔凈,甘甜醇美,多有游客傾去瓶中的礦泉水,改盛溪中的巖泉暢飲。溪岸邊長滿了茂密的小竹叢,蒼翠欲滴。放眼四周,但見近處景物風情萬種,極目天際,遠山含黛,令人心曠神怡,暗忖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也不過如此。四周群山上奇巖異石星羅棋布,如“出水珊瑚”、“猿猴望月”、“孔雀開屏”,特別是雄壯挺拔的“生命之根”,與溪下游的“生命之門”遙相輝映,渾如天作之合。沿著小溪前行,兩邊石壁徒然矗立,高達百丈,中間寬不過十多米,人行其中,只見峭壁危崖間枯藤晃蕩,潺潺流水邊茂林修篁,真是“造化鐘神秀”。 一方茂石搭在兩邊懸崖上,仿佛洞府之山門,前面就是九龍石窟洞群,是本景區最精華的部分之一,大小數十個石洞,大的可容數百人,小的如蝸居,洞中有洞,撲朔迷離。洞中有無根楓樹,及鑲在石崖上的大、小兩個石球,長滿灌木和花草,猶如兩盆大型盆景。穿過石洞群,乘村民撐著的竹筏從巖洞下的水潭穿過,斑斑點點的陽光透過石縫,照見潭水如翡翠般晶瑩剔透,出口處是妙景天成的“生命之門”。
關鍵字: 九龍 白水洋 福建省 風景區 鴛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