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閩南人眼里的三坊七巷
還在去福州的火車上,一位福州人得知我是第一次去福州,再三要我到了福州一定去三坊七巷。
他說,到了福州沒有去三坊七巷,你會后悔的。
第二天,我就去了三坊七巷。
去前,專門查了資料,對三坊七巷有了一點兒印象。
黃健中執導的20集電視劇《三坊七巷》,講的就是這兒,取景也在這兒。
福州自漢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于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始建與西晉末年,八姓入閩之際,唐代“安史之亂”后,南遷避難的人們聚居于此,形成了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化人為主要居住民的街區。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墻。
三坊七巷,至今還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筑風貌。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是老福州城的社會名流聚居區之一,人杰地靈。林則徐,左宗棠,鄭孝胥,陳寶琛,鄧拓,嚴復,甘國寶,冰心,林覺民,沈葆禎等近現代名人的故居,鑲嵌其中。
1949年以后,吉庇巷(今名吉庇路)、楊橋巷(今名楊橋路)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所以,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
白墻瓦屋,曲線山墻、布局嚴謹,匠藝奇巧。
不少還綴以亭、臺、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于一體正房、后房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三坊七巷上 (1)
三坊七巷上 (2)
三坊七巷上 (3)
三坊七巷上 (4)
三坊七巷上 (6)
三坊七巷上 (9)
三坊七巷上 (12)
三坊七巷上 (13)
三坊七巷上 (14)
三坊七巷上 (11)
三坊七巷上 (15)
三坊七巷上 (20)
三坊七巷上 (21)
三坊七巷上 (22)
三坊七巷上 (24)
三坊七巷上 (28)
三坊七巷上 (29)
三坊七巷上 (35)
關鍵字: 三坊七巷 福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