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是一座有正屋和橫主席臺的院子,張氏宗祠那里陳列的主要是清代探花張岳崧的著作、書畫、對聯、碑帖匾額、印章等遺物和晚清名人關于記述張岳崧生平事跡的文章著作,對了解和研究張岳崧及晚清海南的歷史、文化具有較重要價值的張氏宗祠。張氏宗祠的張岳崧,字子駿,又字翰山、瀚山,號覺庵,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于海南省定安縣永豐鄉高林村,上祖籍福建莆田縣,宋嘉定年間遷瓊,其祖為瓊山尹,張氏宗祠故落籍瓊山。張氏宗祠后遷定安。 張氏宗祠張岳崧自小聰明好學,《翰山公行述》中記述:quot;七八歲時,或偕童稚釣游,每挾書與俱quot;。十歲時,負芨瓊山縣蔡南昭為師,學業進步很快。十二歲應童子試,十六歲補弟子員,嘉慶辛西(1801年)優引舉質。嘉慶甲子(1804年)科中廣東省舉人,嘉慶已已(1809年),中進士,張氏宗祠的祖宗以一甲第三名及第,成為海南歷史上唯一的探花郎,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官、會試正考官、文穎館篡修官、武英館篡修、都習庶吉士、四川鄉試正考官、陜甘學政、文淵閣校理、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燕布政使、護理巡撫等職。張氏宗祠的張岳崧飽才博學,涉獵很廣,業通書畫、法律、經濟、水利、軍事、醫學。張氏宗祠史稱他quot;學問淹通醇粹quot;,說他quot;詩賦宗漢魏而出入唐宋諸家,書法得晉唐諸家奧秘,臨仿造精妙,片褚只字,人爭寶之。quot;他一生著有《筠心堂文集》10卷,《筠心堂詩集》4卷、《運河北行記》1卷、《訓士錄》1卷。現今各大圖書館多有收藏。張岳崧樂善好施,濟困助學,他任陜甘學政時,曾捐俸修復荒廢了的漢中之涅中、鞏昌之南安、綏德之雕山等書院。任江蘇常鎮通海兵備道時,捐捧制作棉衣數千件,以救濟水災之民,對家鄉的公益事業,他也盡力而為,曾捐資歷并合眾力,重修歲久就圯的定安縣文廟張氏宗祠,帶頭捐集4000兩銀,建立賓興館,以資助定安縣貧寒的讀書人做為赴鄉試的旅費。還多次捐資給家鄉高林村修路,晚年他致力編篡《瓊州府志》,其quot;采訪必確,抉擇必精,刪其叢雜舛謬,閱歲而成書。quot;他還捐資合刊《丘文莊海忠介文集》并為邢宥搜輯遺文。曾主講瓊州之瓊臺書院、雁峰書院,羊城之越秀書院、肇慶之端溪書院。張岳崧一生對海南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張岳崧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家鄉病逝。享年70歲,他的棺葬于瓊山縣甲子鎮毛頭村前。可惜墓地在quot;四清quot;、quot;文革quot;時期遭受破壞,其石柱、石欄、石牛、石羊、翁仲都蕩然無存。在張岳崧前,明清兩代,瓊人登進士第者甚多,但尚未有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者。故當朝清嘉慶皇帝仁宗琰,為張岳崧的直接這樣高的名次而驕傲地說:quot;何地無才!quot;后來在張岳崧直接熏陶下,他的長子張鐘彥中了進士,三子張鐘秀和張熊祥也均中舉人。張岳崧是海南歷史上一位難得的人才,他有功于國于民,歷來海南人民把他同丘浚、海瑞、邢宥、王宏誨等一起引以為榮。
關鍵字: 樂善好施 公益事業 兵備道 定安縣 盡力而為 瓊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