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人民公園
海口人民公園古稱“大英山。這個方圓四百余畝、海拔不足30米的小山包,自古就與英雄以及紀念英雄息息相關。 隋唐前,大英山北面臨海,今東西湖傳說是五龍“騰云升天、“掀浪入海之深潭。既為“龍潭,附近處所也就不凡:山北為“龍舌,“舌前一坡曰“龍舌坡;山上三個村莊,分別名為波濤、波汶、波潮,自隋唐至明清乃至民國初年,一直就這么響當當地叫著。 相傳大英山立有四廟。一為伏波廟,為紀念漢兩伏波將軍開瓊置郡之功而建;二為關圣帝廟,為紀念三國忠義將軍關云長而建;三為班帥廟,為紀念東漢班固班帥侯而建;四為何公廟,為紀念明代一何姓將軍而建。也許因為大英山為海口制高點,到了清代,守土軍士將此處辟為演武場,山頂建有演武堂,為官兵習武培訓之地。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大英山為日寇侵占,作為日軍高射炮基地。抗戰勝利后,這里又成為國民黨四十六軍的炮兵要塞。1950年5月海南解放后,大英山回到人民懷抱,1954年4月海口市人民政府在此建“海南革命烈士紀念碑,以紀念“長期堅持瓊島革命斗爭和英勇渡海作戰而犧牲的革命烈士。 大英山真正開始成為現代意義的“公園,則自上個世紀30年代始。1935年10月,時任瓊崖綏靖公署專員的黃強將此處辟為“海口中山公園,并開館展示瓊崖土特產與礦產標本。抗戰中,公園遭日軍毀壞。 1952年經海口市人大代表提議,此處復建“海口公園。1957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陶鑄蒞瓊,決定征用山北農田開挖東西湖,建設“海口人民公園。1963年朱德委員長視察海南時,提議在公園內增設蘭花圃,公園的市民休閑娛樂功能遂逐步完善。 經過幾十年的改造、建設,如今的海口人民公園已經成為海口市民重要的休憩場所。眼下,海口市正在結合中心城區大改造,治理東西湖,打通大英山四周的圍墻,將這里建設成為一個開放性的公園,形成海口市一個集文化、娛樂、體育、休閑于一體的公共活動區。
關鍵字: 東西湖 人大代表 委員長 廣東省委 海口市 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