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南灣猴島模式垂范生態旅游開發轉
“生態旅游”已經成為一個時髦的名詞。人們不難看到,無論是全國還是海南島內,許多生態資源比較好的市縣都爭相打“生態旅游”的牌,競相招商,盲目開發。然而,生態旅游的非生態開發正在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如果不引起施政者和投資者的高度重視,將會讓我們在津津樂道于gdp增長的同時,痛失美好的將來。記者日前來到海南省南灣猴島生態旅游景區,只見這里群猴嬉戲,游客歡笑,綠樹蔥蘢,花草繁茂……不僅如此,更讓人欣喜的是:猴島生態旅游景區的開發,不但沒有破壞生態,而且投資者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地方財政受益,村民也從景區的發展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國企斥資全盤皆活 南灣猴島位于海南島東南角的陵水縣南灣半島,是世界上惟一的熱帶島嶼型獼猴自然保護區。早在1988年海南建省以前就已經開放旅游,上世紀90年代初曾被譽為“海南四大旅游名片”之一。然而,由于體制的制約和管理上的落后,1995年后,景區經營逐漸走向蕭條,1995年至1999年期間,年游客量不足5萬人次。經營慘淡、難以為繼。猴子常常因為餓得找不著吃的而抓傷游客,景區一百多名員工的正常工資也得不到保障,瀕于關門歇業的邊緣。 1996年,武漢國有控股企業武漢三特索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決定與新加坡凱萊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的中外合資企業海南三特索道有限公司(下稱“三特公司”),斥資4000多萬元,建設長度為一條2138米的跨海索道,將猴島與隔海相望的陵水縣新村鎮連接起來,將游客源源不斷地送往景區。 1999年7月,跨海索道營運前夕,經陵水縣人民政府批準,三特公司又以現金入股的方式,與陵水縣林業局及陵水縣旅游總公司組建猴島旅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猴島景區”),接管整體猴島景區的經營,擁有了猴島自然保護區10.2平方公里區域50年的旅游開發經營權。 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政企雙贏、皆大歡喜的合作模式。 三特公司接管景區后,注入資金,改變機制,嚴抓管理,使南灣猴島景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景區游客量自2000年以來,逐年攀升,從5萬到16萬、34萬、60萬、86萬、90萬,短短5年時間內,景區游客量迅速增長18倍。截止到2005年底,實現經營收入約1.1億元,累計上繳縣政府各項稅、費及股權收益共計1542萬元,相當于經營收入的15%,將一個原來需要縣政府財政補貼的嚴重虧損單位轉變成整個陵水縣的納稅大戶和標桿企業,吸納陵水本地人員就業達到130多人,帶動新村鎮周邊居民從事旅游餐飲、旅館住宿、紀念品及熱帶水果經營,極大地改善了周邊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家(當地少數民族)水上漁排原來規模很小,且只有兩家,如今已經發展到多家,其中有一家已經達到了40多張餐桌。現在,每逢遇到黃金周游客高峰,有的漁排老板還主動用自己的渡船幫助三特公司輸送游客,并且不收一分錢。他們說:“是景區的發展,帶來這么多的游客,漁排也才會有這么紅火的生意。” 呵護生態甘當仆人 談到在保護區開發旅游時,三特公司總經理、猴島景區董事長代國夫表示:“我們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說,“在保護區內開發不像其他區域的開發,如果失敗了,頂多只是投資者賠錢,受些經濟上的損失。而在保護區內開發,一旦失敗,損失的就不僅僅是投資者的錢了,將會造成長期的社會生態資源的破壞,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 為此他提出:獼猴是主人,游客是客人,而我們(景區的經營者)是仆人和管家。 為保持猴島的神秘性、突出猴島的特色性、猴島景區始終強調在保護猴島的原生態環境前提下,有規劃、有限度地合理開發,提出“生態猴島、萬物共存”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并以此為指導思想,確立了猴島一期旅游開發的發展定位:為游客營造“一睹南灣風光,共享獼猴親情”的旅游環境,建設以展示猴文化為核心,集觀光、娛樂、科普、科研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勝地。 保護區對游客開放的范圍原為18畝面積。為了做到既將景區做大,同時又不影響破壞獼猴的生存環境,猴島旅業一改原開發者向上(核心區)擴展的模式,決定將景區向核心區以外(山下)擴展,并且采取給予原建設單位經濟補償的方式,將一些靠近核心區的建筑設施一一拆除,把上山的路予以封堵,讓猴群有一個良好的生存棲息空間。用代國夫的話說,瀏覽區只能是猴群們的一個“客廳”,而它們的臥室是絕對不能隨便進入的。 作為一個以觀猴為特色的旅游景區,猴子的表演自然少不了。這就需要專業人員(馴獸師)對它們進行人工培訓。為了防止獼猴的野性退化,景區對獼猴們采取的是“輪訓制”。即:每當一批獼猴經過一段時間的馴化并且“服役”之后,便將其放歸山林,讓它們重新找回野性。不僅如此,獼猴的數量也從原來的 1300余只增加到1800只以上。 放眼將來籌謀轉型 猴島景區的開發,無論在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猴島景區在其發展中也面臨如下現實的制約。面對景區一期旅游項目目前主要存在的景區面積偏小、環境壓力太大、產品面臨項目單一、且漸趨老化等問題,三特公司在下一步發展的戰略選擇上廣泛聽取了專家的建議。 代國夫表示,南灣猴島景區的野生獼猴資源有其特色性,但不具備惟一性。但值得提出的是,南灣猴島風景區除了獼猴生態資源以外,還擁有海南島獨一無二的家海上村莊以及國家級中心漁港和優越的海洋沙灘旅游資源,這樣的資源組合,在海南島絕無僅有。南灣猴島 的資源組合特質,與眾多的三亞景點相比,有著鮮明的差異性,可以避免同質化競爭,這使得猴島的后續旅游產品開發具備了較強的先天優勢。 為此,三特公司提出了由“猴”向“海”的戰略轉移。 事實上,自2002年開始,猴島景區即開始二期海上旅游項目的開發準備工作,并分別于2002年8月獲得陵水縣政府對猴島新村旅游碼頭廣場該建設項目的立項批復。于2003年8月獲得陵水縣政府對猴島二期海上旅游項目的立項批復。 “生態旅游”已經成為一個時髦的名詞。人們不難看到,無論是全國還是海南島內,許多生態資源比較好的市縣都爭相打“生態旅游”的牌,競相招商,盲目開發。然而,生態旅游的非生態開發正在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如果不引起施政者和投資者的高度重視,將會讓我們在津津樂道于gdp增長的同時,痛失美好的將來。記者日前來到海南省南灣猴島生態旅游景區,只見這里群猴嬉戲,游客歡笑,綠樹蔥蘢,花草繁茂……不僅如此,更讓人欣喜的是:猴島生態旅游景區的開發,不但沒有破壞生態,而且投資者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地方財政受益,村民也從景區的發展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國企斥資全盤皆活 南灣猴島位于海南島東南角的陵水縣南灣半島,是世界上惟一的熱帶島嶼型獼猴自然保護區。早在1988年海南建省以前就已經開放旅游,上世紀90年代初曾被譽為“海南四大旅游名片”之一。然而,由于體制的制約和管理上的落后,1995年后,景區經營逐漸走向蕭條,1995年至1999年期間,年游客量不足5萬人次。經營慘淡、難以為繼。猴子常常因為餓得找不著吃的而抓傷游客,景區一百多名員工的正常工資也得不到保障,瀕于關門歇業的邊緣。 1996年,武漢國有控股企業武漢三特索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決定與新加坡凱萊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的中外合資企業海南三特索道有限公司(下稱“三特公司”),斥資4000多萬元,建設長度為一條2138米的跨海索道,將猴島與隔海相望的陵水縣新村鎮連接起來,將游客源源不斷地送往景區。 1999年7月,跨海索道營運前夕,經陵水縣人民政府批準,三特公司又以現金入股的方式,與陵水縣林業局及陵水縣旅游總公司組建猴島旅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猴島景區”),接管整體猴島景區的經營,擁有了猴島自然保護區10.2平方公里區域50年的旅游開發經營權。 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政企雙贏、皆大歡喜的合作模式。 三特公司接管景區后,注入資金,改變機制,嚴抓管理,使南灣猴島景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景區游客量自2000年以來,逐年攀升,從5萬到16萬、34萬、60萬、86萬、90萬,短短5年時間內,景區游客量迅速增長18倍。截止到2005年底,實現經營收入約1.1億元,累計上繳縣政府各項稅、費及股權收益共計1542萬元,相當于經營收入的15%,將一個原來需要縣政府財政補貼的嚴重虧損單位轉變成整個陵水縣的納稅大戶和標桿企業,吸納陵水本地人員就業達到130多人,帶動新村鎮周邊居民從事旅游餐飲、旅館住宿、紀念品及熱帶水果經營,極大地改善了周邊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家(當地少數民族)水上漁排原來規模很小,且只有兩家,如今已經發展到多家,其中有一家已經達到了40多張餐桌。現在,每逢遇到黃金周游客高峰,有的漁排老板還主動用自己的渡船幫助三特公司輸送游客,并且不收一分錢。他們說:“是景區的發展,帶來這么多的游客,漁排也才會有這么紅火的生意。” 呵護生態甘當仆人 談到在保護區開發旅游時,三特公司總經理、猴島景區董事長代國夫表示:“我們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說,“在保護區內開發不像其他區域的開發,如果失敗了,頂多只是投資者賠錢,受些經濟上的損失。而在保護區內開發,一旦失敗,損失的就不僅僅是投資者的錢了,將會造成長期的社會生態資源的破壞,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 為此他提出:獼猴是主人,游客是客人,而我們(景區的經營者)是仆人和管家。 為保持猴島的神秘性、突出猴島的特色性、猴島景區始終強調在保護猴島的原生態環境前提下,有規劃、有限度地合理開發,提出“生態猴島、萬物共存”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并以此為指導思想,確立了猴島一期旅游開發的發展定位:為游客營造“一睹南灣風光,共享獼猴親情”的旅游環境,建設以展示猴文化為核心,集觀光、娛樂、科普、科研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勝地。 保護區對游客開放的范圍原為18畝面積。為了做到既將景區做大,同時又不影響破壞獼猴的生存環境,猴島旅業一改原開發者向上(核心區)擴展的模式,決定將景區向核心區以外(山下)擴展,并且采取給予原建設單位經濟補償的方式,將一些靠近核心區的建筑設施一一拆除,把上山的路予以封堵,讓猴群有一個良好的生存棲息空間。用代國夫的話說,瀏覽區只能是猴群們的一個“客廳”,而它們的臥室是絕對不能隨便進入的。 作為一個以觀猴為特色的旅游景區,猴子的表演自然少不了。這就需要專業人員(馴獸師)對它們進行人工培訓。為了防止獼猴的野性退化,景區對獼猴們采取的是“輪訓制”。即:每當一批獼猴經過一段時間的馴化并且“服役”之后,便將其放歸山林,讓它們重新找回野性。不僅如此,獼猴的數量也從原來的 1300余只增加到1800只以上。 放眼將來籌謀轉型 猴島景區的開發,無論在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猴島景區在其發展中也面臨如下現實的制約。面對景區一期旅游項目目前主要存在的景區面積偏小、環境壓力太大、產品面臨項目單一、且漸趨老化等問題,三特公司在下一步發展的戰略選擇上廣泛聽取了專家的建議。 代國夫表示,南灣猴島景區的野生獼猴資源有其特色性,但不具備惟一性。但值得提出的是,南灣猴島風景區除了獼猴生態資源以外,還擁有海南島獨一無二的家海上村莊以及國家級中心漁港和優越的海洋沙灘旅游資源,這樣的資源組合,在海南島絕無僅有。南灣猴島 的資源組合特質,與眾多的三亞景點相比,有著鮮明的差異性,可以避免同質化競爭,這使得猴島的后續旅游產品開發具備了較強的先天優勢。 為此,三特公司提出了由“猴”向“海”的戰略轉移。 事實上,自2002年開始,猴島景區即開始二期海上旅游項目的開發準備工作,并分別于2002年8月獲得陵水縣政府對猴島新村旅游碼頭廣場該建設項目的立項批復。于2003年8月獲得陵水縣政府對猴島二期海上旅游項目的立項批復。 為確保海上旅游項目順利推進,猴島景區嚴格按照政府相關管理規范開展工作。自2003年開始,景區分別向海南省海洋漁業廳、海南省林業局、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等相關政府機關辦理項目海域使用論證、海域使用權證、保護區分 區規劃、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等手續,并均順利獲得相應項目開發的許可批復。 截止到目前,猴島景區針對二期海上旅游項目建設已投入資金逾1200萬元,陸續完成了猴島南岸旅游碼頭的綠化工程、供水管道及地埋式灌溉工程、南岸浮動漁排碼頭工程、南岸碼頭區道路、停車場工程、沙灘區供水、供電工程以及新村旅游廣場碼頭區域的部分拆遷工程。 猴島景區計劃利用優越的港灣及海上旅游資源,將“游于海,居于海,吃于海,樂于海”的特色旅游項目有機地組合,并利用南灣猴島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家漁排特色,通過五彩漁排、家漁燈、廊橋觀魚、開貝取珠、南灣漫步、漁舟唱晚等旅游活動,推出南灣港灣家風情游。 采訪手記:好經驗值得借鑒 猴島景區的發展得到了各級政府及新聞媒體的關注,并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先后被評為:“海南省十佳旅游景區”、“2005年度海南省國稅、地稅誠信納稅企業”、“海南省商業信用單位”等稱號。2004年6月,南灣猴島景區一次性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及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5年12月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對南灣猴島景區進行了專題報道,對景區在落實科學發展觀,保護生態資源領域的工作及推行可持續性發展經濟的成績予以了充分肯定。同一年,南灣猴島景區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aaaa級旅游景區”。 猴島景區的開發模式也引起了專家學者的廣泛興趣,不少人前來考察,聽取經驗。 海南旅游研究所所長兼首席教授楊哲昆認為,猴島景區的“三人”理論(即:主人———客人———仆人理論。)從資源、開發、經營、發展的關系中,找到了自然與人文生態的結合點,形成了真正的核心理念。 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江海聲表示:猴島景區在保護生物學的發展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對我們國家保護生物學研究是一個很好的起點。猴島景區對我們國家建設自然保護區也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現在所有的自然保護區幾乎一建保護區就談生態旅游,不管生態條件是否具備,也不管這個旅游怎么投入,只要一個億、兩個億投進去,似乎就一定成功。只是考慮能量投入量,而沒有考慮能量投入的質,這個是非常大的問題。 此外,南灣猴島的開發對欠發達地方發展及保護模式同樣具有啟發意義。現在很多欠發達地區,在發展保護的過程中付出沉重的代價,而猴島開發中的補償模式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這樣的補償才能真正促進良性的發展。
關鍵字: 南灣猴島 投資者 海南島 海南省 生態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