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津關
白居易在《初入峽有感》一詩中,對它的描繪是十分生動、形象:“上有萬仞山,下有千丈水,蒼蒼兩岸間,闊狹容一葦。三國時期,蜀將劉封曾在北岸山頂修筑城壘,稱劉封城。山頂上還有一塊大石臺,傳說是蜀將張飛守衛夷陵時督兵擂鼓之處,名擂鼓臺。長江一出南津關,兩岸山勢坦蕩,江面驟然展寬。河床高程在關口附近急劇變化,高的地方在吳淞零點以上30米左右,低的地方降到吳淞零點以下40多米,因此,原來峽內相對平緩的江水流到這里,便形成一團團漩渦,翻花滾浪,波濤洶涌。真是“送盡奇峰雙眼豁,江天空闊而夷陵。關口內外迥然不同的景色,往往使游人有“入峽喜崤巖,出峽愛平曠之感。現在的南津關兩岸,由于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許多懸崖危壁均已炸除,取而代之的是下牢溪上橫空而起的公路橋巍峨矗立的導航塔和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站在這里遙望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其景色尤其令人驚嘆。南津關兩岸地勢險要,陡壁直立,江面狹窄,猶如細頸瓶口,鎖住滔滔大江,素有“雄關蜀道,巍巍荊門之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南津關下游三公里處,江面由300米左右展寬到2000多米,南津關以下的長江,雖比三峽遠為寬闊,但兩岸山勢未盡,故人們常把荊門山視為三峽的東口、川鄂兩省的咽喉。史稱“上收蜀道三千之雄、下鎖荊襄一方之局。 張飛,因其一生豪氣沖天、義薄云天、深得民間老百姓之喜愛。因此,也就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據說昔日張飛曾在此操練水師,擂鼓助威,“憶往昔崢嶸歲月、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于是便有了我們今日所看到的張飛擂鼓臺。
關鍵字: 公里處 南津關 擂鼓臺 瞿塘峽 葛洲壩 西陵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