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蛇山的古老歷史傳說
蛇山
三國時期,蛇山稱江夏山,又名紫竹嶺。北魏時稱黃鶴山,宋朝稱石城山,元朝時稱長壽山,明朝時被譽為金華山和靈山。其間,以蛇山為山名,是南宋詩人陸游的《入蜀記》中“繚繞為伏蛇……”故后世稱蛇山者為多;至清乾隆《江夏縣志》已有蛇山之名。1909年《湖北省城內外詳圖》正式標名為蛇山。
龜山、蛇山的海拔高度分別為90.02米和85.12米,比起巍巍昆侖、高高喜瑪拉雅來,不過是兩座小土堆。但山不在高,有人傳揚則名。由于二山,一座"若巨鰲浮水上",一座"繚繞如伏蛇","雄踞江之東西,勢若龜蛇環衛",當地的民眾在明末以來便逐漸以龜山、蛇山呼之。如果說翼際山、黃鶴山是它們的本名,那龜山、蛇山則是其俗名。俗名叫響以后,本名反倒不顯了。
傳說龜、蛇二山是大禹手下兩員大將所變化。大禹治水時,命二將竭盡全力制伏長江水患,但由于水怪厲害,仍時常興風作浪,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兩員大將為了戰勝水怪,以自己的身體變作龜、蛇二山,將水怪永遠鎮壓在山下。龜山頭伸出江邊部分稱"禹功礬",上面建有禹王廟(又稱禹稷行宮),就是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
傳說畢竟是傳說,但龜、蛇二山束鎖住了江流,限制了沙洲漲沒的范圍,使武漢地區有了長期不變的深水港,倒是事實。而且,龜蛇鎖大江的地勢,奠定了長江大橋的基礎。
關鍵字: 三國時期 歷史 多 金華 長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