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風景區
武侯祠:始建于晉朝(約公元361年),是祀奉諸葛亮的祠宇。 三顧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quot;三顧茅廬quot;、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臥龍深處: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相傳諸葛亮常在此交友聚會。 躬耕田:樂山與隆中山之間的諸葛亮廟沖的一百多畝田地。當年諸葛亮躬耕隴畝于此地。小虹橋:是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出入必經之橋 六角井:是諸葛亮當年隱居隆中時生活用水井。隆中書院:公元1987年重建,原為武靈王學業堂。 老龍洞:是一處泉水溶洞,諸葛亮當年躬耕隴畝,引此水灌溉。騰龍閣:位于隆中山巔。它是一座內高十層,外觀五層,氣勢雄偉的樓閣。 抱膝亭: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后人憑吊諸葛亮抱膝長吟之。古隆中形成文物風景旅游區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明代已經形成了“隆中十景: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巖、抱膝石。建國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臺、長廊、觀星臺、棋盤石、琴臺、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近年又新建了“千古名相諸葛亮彩塑展、上山滑道和山頂標志性建筑----騰龍閣,進一步完善了景區旅游服務功能,豐富了文化景觀,擴大了景區容量。山巒疊翠,溪水潺流,一派田園淡泊風光。羅貫中在 《三國演義》中描寫隆中的景色道:“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生前給隆中題詞:“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跡永清幽。江澤民總書記曾于1999年5月27日視察隆中,并欣然題詞:“古隆中諸葛亮故居。古隆中的武侯祠,系明代重建,并在嘉靖,萬歷及清康熙時重修,乾隆時定名為“漢諸葛丞相武侯祠。武侯祠系四進三院的四合院建筑,山門以高矗的仿木結構磚雕牌坊構成。祠內建筑多采用木步架與硬山磚墻組合,屋脊多施雕飾,其風貌在樸實素雅中又顯得多姿多彩,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祠前有石獅一對,造型十分生動,雕作極其精美,須彌座式的基座上還有奔馬,舞風等浮雕,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穿過巍峨的方丈殿,一出后門,獨具特色的多寶佛塔便呈現在眼前。它通高十七米,分塔座、塔峰兩部分。塔座高7米,成八方形,東、南、西、北各設一券門,并有甬道入內。座上建5塔組成完整的塔群,主塔為典型的喇嘛塔,高10米,圍繞喇嘛塔建有4座六角形密檐攢尖頂式磚塔。整個佛塔上下內外共嵌石雕盤坐佛像45 尊。塔彎有古銀杏樹一株,高30余米,可4人合抱。明嘉靖年間曾被襄陽王賜以“大將軍封號,清乾隆25年(公元1760年)更立“感應大將軍樹碑。古樹奇塔交相輝映,蔚為壯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 三顧茅廬 古隆中 名勝區 年的歷史 武侯祠 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