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陽提琴戲
與岳陽花鼓戲的關系: 提琴戲是通城、崇陽農村人民最感親切的“家鄉戲”。據傳,由臨湘花鼓(今岳陽花鼓)流傳過來而形成,最梁山調腔系的支脈。主腔用“嗡琴”伴奏,這們為了和本地的花鼓戲打鑼腔區別開來,稱其為“提琴戲”,這個名稱在清末時已經有了。
約1885 年到1889年間,有湖南藝人蔣傳玉、彭瑞生先后率班到通城、崇陽演出,彭在崇陽安家傳藝(見郭益群、定福生:《提琴戲》)。光緒末年至民初,有臨湘著名 “三秋班”長期在崇、通一帶,亦將崇陽“提琴戲”的名稱和當地戲劇藝術帶回湖南。76歲的臨湘花鼓藝人曾紀玉說:“三秋班不來我們只唱‘四平腔’,‘小調子’,‘倒板槳’,《西廂拖柜》、《孟姜女哭長城》、《楊天估修行》、《蔡鳴鳳辭店》都是三秋班從崇陽帶回來的”。臨湘藝人方剛生亦說:“三秋班之前沒有《殺惜》、《雪梅教子》、《趕子放羊》、《修書下海》、《池塘洗澡》。我們是唱高腔,崇陽通城唱提琴”。 民國年間,崇、通一帶習演成風,建國后幾年,僅崇陽縣就有七十多個提琴戲鄉班。 與岳陽花鼓的區別:劇目使用的腔調。如以下劇目在岳陽花鼓中用南、北鑼腔演唱,而提琴戲中用琴腔演唱:《觀畫游樓》(全本)、《清風亭)(全本)、《孟氏割肝》、《柳明英下海》、《趕子上川》、《借妻回門》、《梁祝姻緣》、《李奇哭監》、《蔡坤山耕田》、《桃花洞修竹》、《安安送米》、《借嫂回門》、《蘆林會》、《藍橋汲水》。 劇種聲腔及其名稱調式差異:岳陽花鼓有南、北鑼腔、提琴戲沒有;岳陽花鼓傳統無哀調,提琴戲有;岳陽花鼓單句子“正調”中各板腔主要是宮調式(僅慢板中有部分藝人唱法同提琴戲),而提琴戲“正調”無宮調式,全中是徵商調式;岳陽花鼓無“垛子”,提琴戲有垛子。 岳陽花鼓“鎖斗”在提琴中叫“呵腔”。
關鍵字: 農村 崇陽 提琴 花鼓戲 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