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各省市好玩好看的民俗風情
中國武漢國際旅游節
中國武漢國際旅游節創辦于2002年,現已舉辦三屆,每年九月底十月初舉辦時間已由第一屆的3天改為現在10天,是聚十幾個國家的表演團體和藝術家表演、多國文化融合的旅游盛典聚會。
九月九祈福法會
湖北省武當山節慶九月九祈福法會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道教節日。相傳,這一天是真武大帝在武當山修煉四十二年后得道升天的日子,所以道教信士以最高的禮儀慶賀,非常隆重。
鄖西民俗:踩高蹺
在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人們用杉木棍做成兩腿,捆在人的腳上,一般高2.5—3尺。出臺多為20余副,少者六八副。踩蹺人多為青年男女。解放前多扮神話故事或某臺古裝戲中人物。解放后多扮“工農兵學商”人物。白天出臺,載歌載舞,鼓樂伴奏,多在平川活動。
赤壁風俗:泡谷米
早時在湖北省咸寧市赤壁的農村,每家每戶都喜歡吃泡谷米。這個沿襲已久的習俗,誰也說不清是從何時開始的。所謂泡谷米,就是將稻谷入大鍋內放足水煮,煮沸,以至把谷煮“開花”為止。然后曝曬干透,不除谷殼,直接倒進石碾中碾成熟米,即成泡谷米。也有的用石礁舂至熟米。在中伙鋪一帶亦叫“煮谷米”。這種米顆粒整齊,沒得半粒強米,都是成飯醇香、可口,老人和小孩子食后易消化。這種米特別耐煮,煮后成飯比普通的飯粒碩大一倍有余。如果突然來了客人,不用再加米煮飯,只需加水延長煮飯時間就可增加米飯飯量。夏天加綠豆煮粥,消暑解涼,提神開胃。所以民間有“泡谷米,香又甜,煮粥飯,壽延年的說法,昔日的泡谷米,是赤壁人民飲食結構中的主食。為什么人人愛吃,又形成了習谷,至今尚有余風呢?說起來還有個感人的故事哩!
很久很久以前,在赤壁城東北面的丁母山腳下,住著一戶人家。兒子被官府抓去服苦役去了,家里只剩下婆媳兩人相依為命,以打草鞋賣度日。后來年景又不好,加之兵荒馬亂,打的草鞋也賣不出去。因此,連野菜加稀粥也喝不上。加上婆婆年邁體弱,病餓交加臥床不起,媳婦知道婆婆除了有個小病外,主要是餓成了這個樣子。媳婦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女,用盡一切辦法也無濟于事。無法使婆婆喝飽一餐粥,走途無路,只有到附近的村莊大戶人家,討些殘湯剩飯來給婆婆充饑。但老人的病并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重,媳婦想是不是吃了這些殘湯剩飯所致。于是,將討來剩飯用泉水淘洗干凈,再拿到烈日下曝曬干透,爾后,用文火煨成稀粥,一口一口的喂婆婆,就這樣一連幾日,老人的病開始好轉。媳婦又喜又憂,憂的是吃的從何而來,附近又討不到,只有遠走他鄉,越討越遠,討來的剩飯洗盡曬干十天半月往家里送一次。就這樣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媳婦風餐露宿,積勞成疾,暴病身亡。而婆婆倒活了九十九歲,臨終前,家里還剩有不少媳婦討回來的——干冷飯(剩飯曬干后人們叫干冷飯)。
媳婦的行動感動了鄉親們,大家七幫八湊,湊錢給她立了行孝碑。人們為了永遠紀念這位孝心的媳婦,并仿照她孝敬老人,把谷煮熟,碾成米,一則老人吃后可以延年益壽,二則告誡后生要孝敬老人。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下來了。
關鍵字: 中國 國際 旅游節 藝術家 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