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自娛自樂的舞蹈—長陽巴山舞
長陽巴山舞
從跳喪到長陽巴山舞,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一次有益嘗試。巴山舞大膽地把跳喪從死人那里解放出來,變祭禮性舞蹈為群眾自娛性舞蹈,賦予它新的生命。在結構上,打破原始跳喪許多舊程式和流行區域的界限,吸取各地精華,通過提煉實行綜合利用,重新結構而成,組合成“巴山搖”、“半邊月 ”、“四合”、“風擺柳”、“雙龍擺尾”、“喜鵲登枝”等六個種類。其動作姿態各異,但都具有身體上下顫動和胯部左右搖擺的特色。
土家風俗原有“女人跳喪,家破人亡”的禁忌,但巴山舞適應自娛性集體舞蹈的特點,要求男女成雙成對,男女動作略有區別,這不僅使舞蹈氣質發生了新的變化,而且增加了新的色彩。
巴山舞在音樂上為去其喪味,只保留了原始跳喪鮮明的節奏和有特色的鼓點,選用了當地人們所熟悉的與舞蹈情緒相吻合的山歌、民歌為基調,適當加以發展,并加進了弦樂伴奏,舞蹈音樂仍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巴山舞的編創把握住群眾自娛性舞蹈所具備的群眾性、科學性、自娛性、隨意性的基本特征,所以它來自民間,又回到民間,象早春的燕子飛旋在千家萬戶,象七彩的陽光融進了新婚的洞房,象熊熊的篝火,燃旺了土家的歡樂,而且正如一位舞蹈學教授預言的那樣:“巴山舞或許會作為富于民族特色的集體娛樂舞蹈,而與世界優秀的民族娛樂舞蹈媲美。”
關鍵字: 土家人 工作者 舞 舞蹈 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