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畜牧喜禁
長沙原始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原始畜牧業的發展。自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長沙畜牧業已經遍及每個家庭。
長沙養豬自東漢改放牧為圈養,即在偏屋(或稱雜屋)內砌豬欄、豬樓。欄樓有“上樓子”“下樓子”之分,外裝柵欄,下安石槽。豬食叫潲,習用青飼料加碎米細糠煮熟。母豬、仔豬、架子豬的潲內酌加米飯、豆渣、麩子、酒糟等精飼料。諺云:“喂豬沒巧,欄干潲飽”。為使豬欄清潔,從仔豬進欄始,便嚴鞭馴化它到“下樓子”拉屎尿。但豬長得快與否,除飼養是否得法外,還與豬種的優劣關系極大。所以農民對“相豬經”是津津樂道的,總結的經驗常用諺語形式世代相傳。如要“耳薄嘴筒齊,毛稀現白皮,腿短身胚大,尾小嗩吶鼻”;“寧要長長瘦,不要短短肥”;“要選獅子頭,不要尖嘴猴”;“尾巴掃得屋,喂豬喂得哭”等等。即從毛色看,要粗而稀,有光澤,內現白皮的最好。絨毛密厚無光澤的長得慢。忌白豬長黑絨毛和黑豬長白絨毛。買母豬,則有“三奶牛婆九齒牯,豬婆奶子一十五”之諺,即母豬的奶頭多而粗者最佳,所謂“奶頭粗,頸根長,毛粗尾大是豬娘”。買回仔豬或架子豬,要停食一天,認為這樣易“接槽”。農家最忌“靈官豬”。靈官豬即某種外形異常豬。豬蹄通常為四爪,若僅一爪、三爪,或多一爪,則稱為“一爪靈官”、“三爪靈官”、“五爪靈官”。此外,還有開花靈官、蓑衣靈官、肚花靈官等。迷信認為這是為祭祀靈官菩薩而生的,宰殺時,刀手要化裝“避禍”。
長沙農家豬欄墻上,每每寫有“姜太公在此”、“姜太公到此”,還印有石灰五爪掌。這是國民間傳說,姜子牙在岐山筑臺封神時,其妻馬氏陰魂不散,長跪請封,氣得姜太公怒罵:“你這瘟神……”話沒說完,馬氏叩頭就跑,自此做了危害牲畜的瘟神。農家利用馬氏懼怕姜子牙五掌雷的弱點,借之驅逐瘟神。故事神奇得固然可笑,但在民間卻世代流傳。
長沙養的牛,多為役牛,奶牛很少。無論水牛黃牛,皆關養在室內牛欄中,只在春夏秋季的早晚,由童叟牽著放牧。農家認為牛吃露水草可清熱滋補,人們牧牛時一般兼割青草,分別于中午或晚上撒入牛欄中。農忙使役時加喂食鹽、谷米、酒沖生雞蛋等精飼料,讓牛生勁。冬天主要喂稻草,輔之以谷糠之類。瀏陽上東鄉在秋冬季節常趕牛上大圍山群牧,使江南水鄉呈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北國草原風光。
農夫愛牛一往情深。下雨,伯牛著涼而加蓋牛蓑衣;冬天用稻草墊遮蓋牛欄屋以避風寒;夏天則薰煙驅墳;四季生怕干了“牛百葉”,總是將牛水缸灌得滿滿的。牛生病,急忙喊郎中開藥,有的還急得哭。牛老了,有的不忍殺戮,讓其自然老死,死后還點香燭相敬,葬之以土。
人們積累的“相牛經”遠比“相豬經”豐富。如“上看一張皮,下看四只蹄,前看胸膛鼓,后看屁股齊”。又如相牛八個子:“耳朵蒲扇子(耳大),眼睛銅鈴子(有神),嘴巴茶絡子(嘴寬),雙角鐵叉子(堅硬),肩頭風篷子(寬),肚如甑額皮子(如飯甑大),四蹄廣缽子(蹄圓如缽),尾巴掃帚子(尾大多毛)。”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理論與實踐,如根據齒的多少,不僅可斷牛的年齡,還可察其優劣,如諺云:“六齒溜光,七齒遭殃,八齒平平畜,九齒買田莊,十齒是牛王”。對于牛的毛色也頗有講究,宜順而有光澤。若頭毛向前撲(叫倒梳頭),則牛性惡,易傷人,有“買牛最怕倒梳頭,十人見了九人愁”之諺。如牛肚子下長有蜈蚣狀的旋毛,則為劣種牛,有“不怕蜈蚣飛上天(長在頭上),只怕蜈蚣草上眠(長于腹下)”之諺。養羊,是農家的另一副業門路,通常白天用繩索拴于河灘或山邊圳。特忌羊脫傷莊稼,謂羊吃過的苗長不起來,有“牛口肥,雞口毒,羊口往里縮”之諺。
雞鴨是農村主婦的搖錢樹,禮尚往來,少不得“雞蛋人情”;缺火柴少鹽,臨時用雞蛋去換;丈夫累了,煮兩個荷包蛋端過去是最常見的“妻慰夫”行為。長沙養鴨以“放湖鴨”(或作放鳧鴨)的規模為大,一戶養百余只或數百只,備鴨棚炊擔,外出游牧,春天為產蛋旺季,每日可撿蛋數十公斤。
關鍵字: 農業 春秋 畜牧業 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