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花燈
高花燈 這是流行于大庸沅古坪一帶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 。表演時,十二至十四人不等,配有鑼、鈸、嗩吶、 鼓等樂器。每人手中拿一盞燈籠,內點蠟燭兩根,頂 扎一木偶像,用五色剪成戲文故事如“八仙”、“瓦 崗寨”、“梁山英雄”之類。高花燈表演有一套程序 ,要求東起西落,進一個“半邊月”,出一個“月團 圓”,舞個“太極圖”。亦可進民家房屋表演,叫“ 愿燈”,多為祝福、還愿或為某家房屋喜事溱趣。打 吆喝(呼喊),打口哨則只能到戶外表演,叫“眾燈” ,是讓大家看的。其形式又分民燈、戰燈。前者表演 古代先民的遷徙、繁衍、勞動、生活;后者表演打仗 破陣。隊形變化有“織籬笆”、“滾柱頭”、“十八 斗”、“螺螄轉頂”、“八卦陣”、“”過天星、“ 一字長蛇”等二十余種。如破“象棋盤陣”,主人插 三十二根香,擺成棋盤陣,表演時,主人舉紅傘,玩 燈者舉黑傘,從河道進,將眾“子”一一吃掉(即踩 香),這是斗智的競賽。只見燈火如流星般穿插舞蹈 ,旁邊配以龍燈互舞(配龍玩燈,是高花燈的主要特 點之一),那激起的鑼鼓聲、吆喝聲、口哨聲,掀起 有節奏的聲浪,熱烈而歡快。 高花燈相傳起源于東漢章帝初年,時“ 中蠻” 覃兒健在澧水中下游舉義反漢,與漢軍“戰于洪下” (相傳為今大庸紅土坪,待考),洪下“蠻人”用火 把跳舞為義軍吶喊助戰,終因漢軍勢眾,覃兒健與義 軍全部戰死(至今留下懸鼓坪、御甲埡、扎營山、烽 火臺等古戰場遺跡)。以后,當地蠻人每年都必在過 后年(從正月初一至元宵節)打火把集會跳舞, 栽“ 陽樁”(土話栽跟頭),表示對“洪下之戰”的紀念 。久而久之,火把進化成燈籠和扎人物事故,表演也 有一定規矩。至今,這種舞蹈藝術還保留著古老、原 始、粗獷、豪放、悲壯的特色。
關鍵字: 故事 民族 燈籠 瓦崗寨 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