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文房四寶的特色
筆、墨、紙、硯是我國傳統的書寫工具,也是中華民族藝術中絢麗的瑰寶。千百年來,它以獨特的神韻和風采,精美博深的藝術造型,引發著使用者的激情和遐想,為燦爛的中華文化譜寫出累累篇章,被譽為"文房四寶"。
一、筆
毛筆是中華祖先創造的書寫漢字的主要用具,據史書記載始于倉頡。1954年湖南長沙戰國墓葬中發掘的一支竹管兔毫毛筆,可能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毛筆實物。秦將蒙恬在王翦滅楚時到中山,見中山兔肥毫長,可作制筆原料,便改變原來的筆制,統一毛筆的名稱,始稱"蒙恬筆"。這種用兔毫制成的毛筆,一直為古代書畫大師、詩人書生所青睞,唐代詩人白居易譽之為:"紫毫筆尖錐兮利如刀"、"紫毫之價如金貴"。
毛筆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上已廣泛用毛筆來書寫。先秦時,毛筆有多種名稱,如"弗"、"不律"等.秦平天下后統稱為"筆"。
二、墨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墨,中國人已經使用了數千年。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就有用石墨、朱砂書寫的。漢代紙料發明后,用石墨作書已感不適,一種以漆煙和松煤為之的丸狀墨產生了,這是日后用墨之濫觴。公元4世紀三國魏時,韋誕制出了超乎尋常的好墨,“仲將之墨,一點如漆”。到了晉朝,發明用膠配制,墨的質量又提高了一大步。西晉陸機《平復貼卷》墨汁晶瑩,書法樸拙,用禿筆,綜合體現了書寫工具改革的成果。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文化交流最為廣泛的王朝之一。唐朝設官置廠專事造墨,墨官祖敏,研究朝鮮進貢的松煙墨的制作經驗,多方取材配方,采用古松煙與鹿角膠煎膏和成制墨的方法,聞名于天下。從石墨的使用到人工造墨的出現,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時間。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熱衷于書法繪畫藝術的君主,在他的提倡和支持下,奚氏父子制出的佳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得到李煜的賞識,賜奚氏姓李,世稱“李廷珪墨”。到了宋代,不但有了松煙墨,還創制了油煙墨。
墨
名工輩出,佳墨繽紛。文人以書法為重,故視墨為寶,取墨甚嚴,辨墨亦精。因此,宋墨已至盡善盡美的境地,足以輔助大書法家,大畫家垂名千秋。宋人名跡之流傳于今日,仍能見其藝術的輝煌,名墨之作用功不可沒。明代是制墨業上最光輝、最有成就的朝代。先進的“桐油煙”與“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廣泛應用,帶有裝飾形式的成套叢墨“集錦墨”的出現,受到普遍歡迎。清代制墨業雖及不上明代的規模,但康、乾二朝均善于書,對墨的制作極為注意,所以御制名墨,精絕千古。嘉、道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墨的生產就逐漸走下坡路了。
三、紙
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蔡倫造紙有史籍記載。西安東郊的灞橋地區的考古發掘資料表明,早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就出現了植;。物纖維紙。蔡倫死后約80年,即東漢獻帝時,又有以左伯為代表的“子邑之紙,研妙輝光”,這種紙書寫流利,攜帶方便。魏晉南北朝造紙技術已十分普及。東晉時,國家明令以紙取代竹木簡,紙張產量大增,質量提高,并出現了藤紙、苔紙、竹紙等新產品。
描金雙龍蠟箋
唐宋時期,由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造紙業也十分昌盛,區域、原料擴大,技術不斷創新,品種增多,出現了許多名紙佳品,爭奇斗艷,各展風姿。明代紙類齊全,凡前名紙,均能仿造。到了清代,造紙業的發展已經有了規模,有專門為宮廷用紙,有一般用紙,有仿古紙,有外來紙等。紙的發明為文化的繁榮和傳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勛,同時,帶來了書寫工具領域一場深刻的變革。
四、硯
硯,集書法、繪畫、雕刻諸藝術為一體,特有的色調和造型,加之渾然天工的巧琢,以其莊重與風雅,成為"四寶"之首。文人學子在案頭陳放一硯,在書寫作畫時一邊慢慢地研磨,細品墨行于硯上的樂趣,一面細細地舔筆,玩味筆貼于硯面的細潤,似乎可以得到無限的創作靈感。亦有并非為追求筆墨運行之甘苦,而只追求硯石發墨的滋味者,執墨懸腕于硯上,其樂陶陶。而或邀集摯友,取來清水一盆,將硯沉沒其中,品評賞析硯石天然成趣的紋理,其樂何然。
硯
又有成癖者,將硯輾轉于掌手間,感受其溫潤細膩的肌理。斯人斯樂,唯己可知。歷朝硯臺,以其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質地,不同的種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構成一部豐富多彩的中國硯史。
關鍵字: 書寫 文房四寶 民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