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一絕——壺口斗鼓
壺口斗鼓是陜北民間傳統鼓舞藝術中獨特的一種藝術形式,源于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旁,流傳于陜西省宜川縣黃河沿岸的壺口鄉、高柏鄉一帶。“涌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這是對壺口瀑布的描寫,也正是壺口斗鼓的寫照。壺口斗鼓融舞蹈、武術、打擊樂為一體,具有高亢昂揚,粗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剛烈等特點。表現了黃河兒女征服困難的豪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樂觀奔放、堅韌不拔的性格。
四千多年前,黃河洪水泛濫。我國最古老的經書《尚書》中講到大禹治水,《詩經》中也有大禹治水。而據《水經注》記載:“禹治水,壺口始”,傳說,大禹在治理黃河時,黃河里有一條蛟龍興風作浪,大禹奮力擒拿它,人們在黃河岸邊擺起了鼓陣,成千面鑼鼓爭搶著涌向瀑布,他們用氣勢沖天的鼓聲來壓住黃河的怒吼聲,以此來震住黃河的蛟龍,為禹王爺擊鼓助威,所以形成了斗鼓。當大禹將蛟龍壓在壺口的十里龍槽中之后,人們擂鼓慶祝勝利。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從此以后,斗鼓就成為壺口民間慶祝成功喜悅的一種形式,流傳至今。
壺口斗鼓
每到農閑季節,各鄉都有自己的廟會,十里八鄉的村民們抬出鑼鼓,歡聚一場。在未見其形時,數十里外早聞斗鼓之聲,如雷貫耳,山鳴谷應。及至近前,則如聞虎嘯獅吼,地動天搖。鼓手頭扎英雄結,胸挎尺六鼓、手持硬木椎;镲手身披戰士袍,腳踏皂布鞋,手執青銅镲。雙方列隊相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演奏時從擂鼓開始,起伏相間,張弛結合,如同擺開一個接一個的戰陣,前后進退,左右開合。分開時象八卦,云集陰陽雙合,一忽而狂風卷殘云,一忽而猛雨打枯葉;聚合時如神龍,凝聚天地威力,一忽而霹靂摧腐朽,一忽而巨浪擊頑石,造成一種刀光劍影的戰場意境。那場面讓千軍辟易、萬馬蕭蕭,實在驚人,也著實感人。
擊鼓會的高潮就是斗鼓。斗鼓不僅要比力氣和耐力,還要比智慧與技巧。一隊鼓手奮勇挑戰,另一隊鼓手立即作出回應,用驚天動地的鼓聲應戰。比賽中鼓動镲飛,腳下的黃土飛揚,也合著鼓的節奏上下翻飛。塵土漫處,只聞鼓聲激,不見擊鼓人,空氣似乎也燃燒了起來,人影飄搖,驚心動魄。觀眾圍在鼓手的周邊,呼嚎吶喊,以至面紅耳赤、聲嘶力竭。斗鼓中曾經出現過一方镲劃破對方鼓的事,可見其激烈。最后,斗鼓在一方取勝的歡快氣氛里結束。
壺口斗鼓
壺口斗鼓使用的樂器不多,只有鼓、鑼、镲三件,卻能打出大自然的風雨雷電,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打擊技巧的變化有正擊、輕擊、邊擊、邦擊;镲有擦擊、拋擊、悶擊、平擊;每種擊法還可細分,共打法技巧不下幾十種。傳統配置比例是一鼓對一镲。演奏方法是主鼓指揮,鑼主奏,群镲齊鳴,眾鼓爭威,上百面鼓,成百付镲,共鳴齊奏時,如天地轟鳴,使人感受到當年大禹征服蛟龍的威風。
表演時,表演者結合鼓點節奏場面變化,作出種種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開弓”、“馬步沖擊”、“穿插對打”、“開合斗打”;鑼手有“反扣前沖”、“回扣后弓”;镲手有“雙人對镲”、“大镲高翻”、“胸前空翻”,還有“單翻”、“雙翻”、“斜叉”、“正叉”等,鼓鑼镲在這里變成刀槍劍,演奏者則成為將校卒,威武雄壯,“舞”成了“武”。演奏中巧妙自如地運用了“鼓花”、“鑼花”、“镲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帶裝飾,整個場面顯得五彩繽紛,給予人以酣暢淋漓之感,“武”又成了“舞”。
關鍵字: 壺口斗鼓 藝術形式 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