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繪畫
我國繪畫歷史悠久,它的發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距今至少有7000余年。最初的中國繪畫,是畫在陶器、地面和巖壁上的,漸而發展到畫在墻壁、絹和紙上。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毛筆和墨,以及天然礦物質顏料。逐漸形成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并有著自己獨特的繪畫美學體系。就畫種而言,有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尤以山水畫成就最高。就流派而言,大者有三類:宮廷畫、文人畫、民間畫。各有特色,五彩繽紛。中國的古代繪畫是世界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安交通大學西漢墓壁畫
西漢壁畫。1987年陜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學校園漢墓出土。壁畫繪于主室內,墓室頂部繪二十八宿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圖像。星與星之間用直線相連,各自成組,每組同時配一人物、動物或飛禽,用以說明各星的名稱和含義。在墓室頂部南邊繪太陽(金烏),北邊繪月亮、蟾蜍、玉兔。整個墓室頂部云氣繚繞,云氣間還繪有許歲姿態各異的仙鶴。后壁上部繪一幅導引圖,下部繪有虎、鹿、山雞、天鵝等飛禽走獸,以示山川。壁畫設色鮮艷,有朱紅、石青、石綠、青蓮、白墨等顏色。繪法采用先平涂后勾勒的技法。
永泰公主墓壁畫
唐代壁畫。1960年陜西省乾縣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出土。李仙蕙是唐中宗第7女。墓室繪滿壁畫:墓道東西壁除繪青龍、白虎外,還繪有6組身穿紫、紅、綠袍,分別率領頭帶幞頭、腰佩貼金寶劍的武士所組成的儀仗隊和戟架;前室壁繪侍女,她們手持團扇、拂塵、高足杯、燭臺等物侍候墓主人。宮女們個個面頰豐滿,穿著披肩、半臂、襦衫彩裙,服飾華麗,神態各異。后室多繪官女奏樂,反映貴族豪華生活場景。墓頂繪象征大陽和月亮的金烏、玉兔和滿天星斗的銀河天象圖。所繪壁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構思完整生動。特別是官婦圖,人物刻畫細致,表情生動,整圖既注憊到各個人物特點.又顧及到畫面和諧統一,色彩豐富,線條流暢。畫師著意通過人物的正、側、背、轉等各種微妙的變化,使單調排列的宮女神情相應,構成一個完美的整體
采薇圖
南宋。李唐的傳世品。絹本。縱27.2厘米,橫70.5厘米。李唐,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南宋畫院待詔,在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為“南宋四家”之首。此圖畫商代遺民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隱居在首陽山采薇為食的故事,圖中描繪伯夷、叔齊對坐在懸巖峭壁間的一塊坡地上,伯夷雙手抱膝,面帶憂憤,目光炯炯。叔齊上身前傾,右手撐地,左手指點著什么,2人似正在談話。其神態生動傳神,一身正氣溢于毫端。四周古樹蒼松,青藤纏繞,境界幽深,樹隙之中可以隱約看到山下的平原河流。以深幽絕塵的環境反映2人高潔的心志。伯夷的赤足以及采果菜的小鋤和竹筐的放置,都以生活的艱苦反襯著他們志節的堅貞。此畫作于民族危亡的關頭,表現了李唐對國家的忠愛之情。現藏故宮博物院。
事茗圖
明代。唐寅的傳世品。紙本。縱31.1厘米,橫105.8厘米。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江蘇蘇州人,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行徑狂放,工畫山水人物,為明“吳門四家”之一。此畫設色畫,繪文人品茗的閑適生活。畫面近處山石陡峭,溪水繞茅尾而過,屋前古柏挺立,屋后綠樹掩映。茅屋正廳書案旁一人獨座,正在讀書,案上盛放茶壺茶碗,后廳一侍者正在煽火煮茶。屋外小橋上一人策杖向大廳走來,一童子抱琴隨后。遠處山峰疊起,飛瀑直瀉。卷未自題五絕詩一首,寫明畫意。畫中所繪人物,符合當時士大夫“優游林下”的生活情趣,主題極為鮮明。署款“吳郡唐寅”。現藏故宮博物院。
關鍵字: 新石器 繪畫 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