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永——依山傍水的“女兒國”
根據先有石窟佛像,而后建寺,再有重建的常理,何義榮分析該寺的始建年代應在北宋初,造像則更早。那么究竟是誰選中此地,依山就勢,鑿窟造像?在石窟右方的摩崖石刻上,我們找到這樣的記載:“□馬氏專制之際,此地有某氏女輯選為宮嬪,既學歸佛……”可見創建之人應為女性。
聽當地老人介紹,昔日的雄山寺紫煙升騰,香火旺盛,是方圓百里有名的“娘娘廟”。我們不禁好奇,相距這么近的古村,相繼發現女書、女寺,這其中是否存在什么不為人知的聯系呢?面對我們的追問,何義榮賣起了關子:“等看完下面的古村我們再慢慢說。”
上甘棠村的忠孝古訓——女亭
到達夏層鋪鎮上甘棠村時,日已斜陽,而村口的景色卻叫人眼前一亮。只見村前河清水碧、綠樹倒映,村后昂山毓秀、翠嶺逶迤;斑駁的布瀛橋滄桑飛渡,巍峨的文昌閣雅韻臨風;古宅民居,雕龍畫鳳,驛道牛車,悠閑怡然。據考證,自漢置謝沐,縣址即設此地,推算下來上甘棠村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村。雖飽經風雨,但古村風貌依舊,200多棟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在全國也屬罕見。
跨過三孔布瀛橋,沿著青石古街巷,只需南行500米,就能在田間曠野中找到它——壽萱亭。這是古驛道邊的一座石木涼亭點擊進入涼亭 目的地
,供古時衙差往來休息之用。我粗粗繞了一圈,只見這亭除模樣別致些外并無其他,不禁嘀咕,這“女亭”又有何說法?為何它能與女書、女寺相提并論呢?直到向何義榮請教之后,我們才頓然明白。
女亭的由來有二。一是名字。壽萱亭是清光緒三十三年,例授奉政大夫周際隆為其庶母和胞嫂的七十壽辰而建,“萱”即萱草,古人用它比喻慈祥的母親,可見此亭為女性所建;二是涵義。女亭區別于貞潔涼亭,原因就在亭中一方高2米的碑刻上,周際隆以其母的名義譽為《慈悲佛母他字歌》。碑文以一位德高望重的萱堂慈母口吻,用81個第三人稱“他”字,教化世人如何為善,可見此亭宣揚著女性寬闊的胸襟。
在上甘棠村,宗祠里供奉著逝去女性長者的靈位;而女性不能留名的先祖墓碑上,也赫然鐫刻著“長媳xx”、“次媳xx”等字樣,可見盡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這里簡直就是女性的世外桃源。這也許與傳統儒家思想的浸潤有關,村中至今風氣淳樸,鄰里之間和睦通融,明禮誠信,夫妻之間相敬如賓,恩愛美滿。
女書、女寺、女亭……這一系列的女性文化奇觀,如同一朵朵綻放在江永的美麗奇葩,令人遐想聯翩。一路上,我們也在尋找答案,5000年的男權社會中,女性的生活受到諸多約束,為何在江永這片土地上,她們能繁衍自己的文化,并受到世人的肯定和尊崇?
何義榮這樣跟我們解釋:江永的人文地理獨特,這里瑤、漢融居,“多喜招贅”的瑤族婚俗與“不落夫家、妻兄弟婚”的原始社會婚俗相互滲透,既有女耕男織的母系氏族殘影,又有重男輕女的男權社會痕跡。占據生活大部分交流時間的女伴,感情深厚甚至超過夫妻,因此才會出現女書。后來,當女性逐漸憑勞動與智慧,獲得家庭和社會地位,就自然有了女亭、女寺等女性崇拜的產物。
而我覺得,或許,女書、女寺只是你接近這個古縣的一個小小借口,你必須來到這里,哪怕只為請大嬸用女書替你寫幅一路平安,哪怕只為在女寺前合掌許個心愿,或是在女亭中靜聽芳寺鐘聲,賞龜山晴云……你明白這里是個幻境,猶如一面千年猶亮的銅鏡,你來,只為照見自己的芙蓉淺笑。
關鍵字: 云南 女兒國 江永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