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有趣的八大怪及人文風俗
衡山
希遷(700-790年)廣東端州人,俗姓陳,傳說他的母親懷他時就不吃葷。出生后,十二歲的那年,聽說六祖慧能在韶州曹溪,便前往拜訪,慧能見了很高興,讓他落發,但沒受戒,慧能圓寂時,要他到青原山那里去具戒后,即四處云洲。在四十三歲的時候,唐天寶初年(743年)才到南岳,在南臺寺以石為臺,結廬而居,遂稱石頭和尚。
希遷在南臺寺傳法,傳說他得過一夢,與六祖一同坐在一只靈龜(代表智慧)背上,在深池(代表性海)中游來游去,傳為異徽,一時學徒云集,有“石頭獅子吼,給你眼睛清涼”的俚謠。希遷六十五歲時,曾在長沙招提寺講經說法一個時期,然后又回到南岳。希遷與馬祖同是慧能的法孫,所以世有“江西馬祖,湖南石頭,不見二士,無以可知”的說法。
希遷在唐天寶九年(750年)寫成了《草庵歌參同契》這部名著,是五言四十四句的古詩,共兩百二十字,旨在調和禪宗南北兩宗的爭議。禪宗自達磨西來,歷梁、陳、隋的一百年搖籃時代,在初唐的九十五年間,由第六代祖師慧能奠定基礎,至盛唐的五十年間,由于青原行思和尚及石頭希遷的活動益加繁榮,由于希遷長居南岳,“石頭派”的禪風,在湖南一帶更為盛行,及至唐末五代,派出曹洞宗祖師是道元禪師,曾至日本來中國求法,從寧波天童寺僧如靜(曹洞宗十三代)受戒,學習五年回國,這支宗派,遂在日本奠基。
希遷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逝世,享年九十一歲,唐德宗賜謚無際大師。佛教徒死后,一般按天竺僧徒所傳的佛教相當徹底,從千百萬字經論到一字輪王咒,從凈土到地獄,從佛到餓鬼,從生前修行到死后舍利,他們都一概否定推翻。所以南宗禪師自慧能起,多用全身葬法,漆涂尸體,安放龕中。石頭希遷死后,也就保存了肉身,并置專寺供奉。一九七五年六月二十日香港《快報》有則《無際大師肉身供奉東瀛》的消息。講石頭希遷的肉身,系在民國初年,軍閥內戰期間,因亂兵縱火焚燒寺廟,為在附近行醫的日本牙醫安移廟外,輾轉到了日本,現供奉在橫濱日本曹洞宗總部。石頭希遷自圓寂迄今一千一百數十年,軀體仍栩栩如生。石頭和尚墓,現仍在南臺寺附近,是南岳僅存的一座唐代古墓。
南岳最早的女道士魏夫人
魏夫人是南岳最早的一個女道士。她是晉代任城人。父魏舒官居司徒,丈夫劉幼彥為修武令,兩個兒子官司職也不小。她自己博覽群書,學問很好,并領官過祭酒。只因丈夫早死,又值晉室東渡,率先南遷,“撫養內外,旁救窮乏”,便有些看破紅塵,等到她的兒子們自立后,便正式出家,在南岳做道士。
魏夫人擅長隸書,她在黃庭觀觀念黃庭經十六年,親注并手書《黃庭內景經》(土色,階庭宮地黃庭拍 人的丹田)刻石嵌在黃庭觀壁間,為后世所寶傳。傳說她活到八十三歲時,服藥稱疾,閉目寢息,飲而不食,七日,托劍化形仙去。陶宏景所著《真誥》是最早稱她為魏夫人。宋景 中,賜名“紫虛元君”,幫稱魏元君。唐代顏真卿曾為她作碑銘,詳細記述了她的異跡。
魏夫人“仙去”以后,南岳不斷有女道士的傳說故事,唐末有個叫緱仙姑的女道士,長沙人,八十多歲,獨住南岳魏夫人壇。其他時多虎豹,游客必須結隊才敢入游,她卻了無恐懼。自養一鳥,紅頂長尾,能作人言,說是魏夫人派來和仙姑作伴的。(精、氣、神常在黃庭)
又傳宋代有個女道士,名叫張潤玉,衡山人。自稱是魏夫人降仙。曾以做過一道仙詩:“洞簫響兮風欲流,清夜闌兮管弦遒,長相思兮衡山曲,心斷絕兮秦隴頭。”
南岳佛道為什么能共榮一廟
南岳是我國少有的一處佛道共榮的地方。遠在西漢,道教即已在南岳開始了活動。據舊志載:漢武帝曾封南岳金母殿道士王谷神為太微先生,皮元曜為太素先生。到了東漢十四年,五岳十八山道士,請與佛教論理解法,漢明帝筑臺于洛陽白馬寺南山外,傳諭道釋兩派斗法,南岳道士褚善信亦參加了這場斗爭。相傳道家筑三壇祭神,佛僧則于四側安置佛舍利經像。道士首先宣言:“縱火焚壇,壇上的經書不會燒毀。誰知火發,都歸灰燼。而僧人這邊則舍利放五色光,飛舞空中,迦葉亦飛舞一際,現出神怪。道士們打了個敗仗,信譽猛降,朝野皆崇敬佛教。魏晉六朝,說玄風盛,南岳便有魏夫人、九仙等踵事增華,加而宮觀相望,道流大行。梁陳間,惠海、慧思來南岳后,相繼有十八高僧以及懷讓、石頭的現出,特別是慧思和尚到南岳結廬為庵,與道教真人歐陽正則在朝廷打了一場官司,傳說慧思佛法高強,迫使皇帝罰歐陽正則到了佛寺為執役僧,道教又輸佛教。于是南岳梵宇林立,“天下名山僧占多”,宗風盛而道流漸衰。但李唐趙宋以及以后各朝,各國者信佛道都有。于是千百年來,南后佛道兩教并存不息,高僧高道,代不乏人。而南岳名山也由于祥宗羽流的匠心經營,爭奇況異,不斷招引善男信女的膜拜,騷人墨客的詠歌。至今南岳大廟的配殿仍然是左邊八個道觀,右邊八個佛寺,以示佛道有同等的地位。
民俗
凡民稟五常之性,而有剛柔緩急聲音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 南岳風俗是在特定的自然條件下合社會環境中產生和積淀而成的,它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反映了南岳的社會歷史、自然環境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又表現了歷代南岳人所走過的生活發展道路,同時,也體現了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與南岳的山水名勝、佛道宗風的密切聯系。
南岳圣帝: 圣帝是南岳神的封號。宋真宗封南岳神謂“司天昭圣帝”。元世祖封其謂“司天大化昭圣帝”。這個被封為“圣帝”的南岳神又為誰呢?各種典籍所載不一,民間亦傳說紛紜。一說祝融。《六韜》載,南岳神號祝融氏。《澤史》、《中國各大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中記載,南岳神名叫祝融。“居離司夏,攝位火鄉。”因火色赤,故又稱“赤帝”。當今,大家普遍接受這種說法。二說炎帝。《淮南子天文訓》云:“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既是說,炎帝使執掌衡星而治南方的尊神。由于南岳衡山為南方山鎮,又得名于衡星,因而炎帝即南岳之神。三眾說紛紜。《歷代神仙通鑒》載,南岳神姓崇名罩。小說《封神演義》說,南岳神為崇侯虎。《龍魚河圖》載,南岳神姓丹名靈峙。《云笈七簽》載,南岳神名澤光。
遠古時代,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們對于宇宙所表現出來的巨大的自然力感到神秘和恐懼,因而把山岳等自然物體當作神來崇拜。“岳”即岳神,這是自然神,早期先民對岳的奉祀,也就是對岳神的奉祀。隨著社會的發展,面對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沉重的階級壓迫,人們希望出現如古代圣明君主那樣的統治者和管理者,于是,一批為人們傳頌的炎帝、古君、部落首領,就這然被抬上了神的祭壇。傳說炎帝、祝融分別為治理南方的明君和為百姓稱道的司徒。因而他們便成了百姓心目中岳神的化身,奉祀岳神即奉祀炎帝、祝融等祖先。
歷代封建帝王們爭先恐后,不斷遣使祭祀南岳神,在于祈求神助其江山社稷千秋萬代,與壽岳同存。同時,也為本身祈壽,希冀長命百歲。
士大夫和文人騷客們祭祀南岳神在于祈求神助其福祿雙至,修身養性,延年益壽。南岳的祭祀文化中心就是:祈福祈壽。上為天地、國家江山社稷祈禱,下為百姓黎民、天下蒼生祈福。
黎民百姓們祭祀南岳神,祈求的是神助其風調雨順、子孫昌盛、萬事如意、祛病延壽。
搶頭香: 南岳人有大年初一到南岳大廟給圣帝燒香、拜佛的習俗。傳說,誰搶到了新年的第一炷香,圣帝就會保佑他萬事稱心如意。所以“搶頭香”又稱幸運香火,是南岳春節的一項傳統名俗活動。每年都有來自海內外上萬游客云集南岳,焚香朝拜,祈禱事業興旺、家庭幸福。根據歷年慣例,南岳佛、道教協會于正月初一子時在南岳大廟隆重舉行“幸運香火”大型法會。參加法會的游客(自愿捐助)沐浴更衣后于大年三十晚在祝圣寺共進齋席,晚上十點左右到大廟三元宮二樓聽佛教、道教講解有關宗教儀規,并介紹南岳圣帝。初一子時一到,大廟鳴鐘擊鼓,佛、道兩教數十僧道人員分列圣帝神像兩側,各自同時舉行法會。并為自愿樂捐的功德主舉行圣帝開光儀式,佛、道負責人向功德主分贈宗教圣禮,自愿樂捐功德主在正月初一子時點燃新年第一炷“幸運香火”。按次序跪拜在圣帝像前,接受佛、道人員的祝福。法會之后,正殿大門被打開,群眾自由敬香。法會上開光的南岳圣帝金像,讓功德主帶回,同時帶回新春的喜氣、一年的頭彩。
南岳廟會::廟會是南岳極具特色的民俗。
南岳廟會始于唐朝,傳說每年農歷五月十七日為天符大帝誕辰。在此前后舉行各種祀神及娛樂活動,以示慶祝,名曰“廟會”。廟會于五月十四日拉開序幕,是日,由居民裝扮騎馬文武判官、隨行差役、打路鬼等游行各街,名曰“清道”。居民圍阻判官詢問年景、福禍等情況,判官需一一作答,即使有故意刁難,怪題百出者,亦須巧詞應付。十五開始抬神,所謂抬神即將天符殿內各神像抬出游行各街,儀仗鼓樂隊,并配有群眾扮演傳統故事中的人物,居民鳴炮接送。其次序為十五日抬元帥,十六日抬判官,十七日以天符大帝為主,元帥、判官一齊抬。在抬神中還有一種插曲,名叫“打點子”,即居民請判官在自己小孩額上用朱筆點上一點,說是可以驅邪。舊時這種廟會活動,純屬祭祀性質。現今廟會已失去了這一意味,而逐漸演變成了集武術、雜技、歌舞、表演、書法、彩燈、文物珍奇等的展覽及商貿洽談于一體的大型盛會。
朝壽佛: 每年的農歷二月初八,就是南岳的朝壽佛日。相傳,無量壽佛名金真,號宗慧,唐朝資興人,16歲出家,享年139歲。修神123年,因道行甚高,駐息雁峰寺,圓寂之后顯靈于湘南一帶,大約明代中期出現在衡陽一帶,故有“五百年轉回雁峰”之傳說,當地人看到這些跡象,把他視為“萬壽無疆”的活佛,所以衡岳一帶為了祭祀他,每年農歷二月初八,在他生前坐禪的壽佛殿前舉行朝壽佛的盛會。每到此時,壽佛殿內舉行盛大法會,各地善男信女齊聚于此,為壽佛慶壽,為家人祈福。形成“二月初八朝壽佛”民俗。
南岳香期: 香期乃南岳最有特色的民俗之一,指民間百姓在七月至九月這個時期采取特定形式到南岳來朝香。它是一種民間祭祀圣帝的活動。自唐天寶元年(742年)開始,一直流傳至今。這些香客來自四面八方,近者來自省內各地,遠及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尤其是南岳俗定農歷八月初一為南岳圣帝神誕,所以農歷八月初一這一天是香期的最高潮,這一天來岳進香朝拜圣帝的有多達十萬之眾。
朝香主要有“行香”、“拜香”兩種。從家中起程時,預先設案焚香秉燭,向南岳方向叩拜祝禱,名叫“起香”。禮畢開始出發,進香者頭扎青布,身穿青衣,衣外加一紅色肚兜,上書“南岳進香”四字,手執信香,口唱香歌,進入南岳后,更加虔誠嚴肅,他們目不斜視,香歌不斷,每唱完一句,即拱手作揖一次。焚畢,誠惶誠恐的進入大殿。向圣帝神像三跪九叩才起身鞠躬,算是了愿。有的跪地求卦長達半小時之久,才求得如愿的一卦。有的還將帶來的茶葉或水果擺在神案上,作為祭物并帶回食用,說是可以治病驅邪。禮畢出廟,然后登山上祝融峰老圣殿進香,對沿途各寺廟都得禮拜一香。進香結束返家時,還得行辭圣禮,即在辭圣殿梵香跪叩,求保一路平安,并將肚兜上書有“回光返照”四字另一面翻過來,才正式啟程回家。
至于進拜香者,除服裝于行香者一樣外,再家一付青布綁腿,膝上捆一對護膝,腳穿草鞋,手捧一條小凳,上插信香。進入南岳便三步一拜,或七步一拜,一直拜至大廟正殿。還有一種集體進香者,他們是一個有組織的香會,人數多至幾百,有復雜的香頭,由香頭帶領列隊而行,旗幡傘幢,儀仗整齊,另有一番氣派。
還有少數朝“餓香”的。即道南岳朝香的當天只喝水、不食飯,第二天才能進食。更有極個別朝“肉香”的,就是頭頂扎洞數個,燒香于洞內,以示誠敬。
南岳八大怪之一:和尚道士住一塊
南岳衡山寺廟林立,宮觀遍布。山下的南岳大廟,東邊是道教的八個宮觀,西邊是佛教的八個寺廟,它們開門相見,香火相通,和尚道士們在這里輪流值殿。這種佛道共存一山、同居一廟且共尊共榮、和平共處的奇特景象,堪稱中國乃至世界名山一絕。
南岳八大怪之二:千里歌舞來朝拜
為了表示虔誠,進香一般都要跪拜,但是,南岳進香除此之外,還要唱香歌,內容豐富,包括起程、途中、朝香、返程四個階段。朝拜之時,還要不斷變換隊形,插穿回環,象是跳集體舞,蔚為壯觀。進香者“跳舞”與“唱歌”一方面對表菩薩表示虔誠,另一方面便于貫注精神,以期收到“心誠則靈”的良好效果。
南岳八大怪之三:趕個八月吃三載
“趕八月”是由祭祀活動演變成的一種“香火經濟”,它最早緣于祭祀活動,傳說主管南方事務之神祝融即為南岳衡山之神。歷朝歷代每年在這里舉行“廟享”。加之民間盛行祭祀,便形成了定時的香火期。每年農忙后的農歷七、八、九月份,四面八方來南岳進香的人如潮水般涌來,其中尤以八月為盛。此時,南岳大街小巷,商賈云集,交易活躍。當地民諺云“南岳人不種田,趕個八月吃三年”。
南岳八大怪之四:熟人見面不理睬
長期以來,南岳衡山人十分敬重山神即圣帝,尤其新年之際,認為只有把自己美好的心愿留在菩薩面前講述,才是最虔誠的。故在去朝拜圣帝的路途中,大家彼此都排除雜念,默不作聲、守口如瓶。到了大廟正殿圣帝殿前,向圣帝許下心中的美好心愿后,人們才會與同來的家人或同回的親戚朋友互相道賀新年。因此,當地有俗諺云“南岳拜年真奇怪,個個嘴巴閉起來。不拜圣帝口不開,拜完圣帝再互拜”。
南岳八大怪之五:冬瓜當作扣肉賣
南岳素菜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為接待前來祭祀的朝廷或地方官員以及前來觀光的文人學士們,專門研究烹調出味美而富有營養價值的素菜筵席。其味道清淡爽口,色澤悅目,造型精致,色香味俱全,故而久負盛名,歷經千年不衰。其中有一道菜名曰“不可思議”,看上去與扣肉無異,一上桌“肉香”四溢,起筷方知那一片片“肥肉”原來是用冬瓜制作而成的。
南岳八大怪之六:兒子結婚爹游街
走在南岳大街上,不經意間可以看到一出戲劇性的游街表演:一個頭戴高帽,涂著大花臉,身穿大紅戲袍,背掛寫著“扒灰佬”、“子承父業”等字樣牌子的公公和新郎新娘在接親隊伍敲鑼打鼓簇擁下,圍著南岳幾條大街繞場一周,不時吸引路人佇足觀望。陣陣嬉鬧中,游街隊伍才到達婚宴現場,舉行盛大的結婚典禮。“兒子結婚爹游街”這一南岳民俗在明代以前就有了,數百年來流傳至今,充滿了豐富的寓意。
南岳八大怪之七:千里歌舞來朝拜
每年驚蟄前后,南岳衡山主峰下面廣濟寺的水田中,都會上演一幕幕群蛙“集體婚禮”這種奇特景象。一夜之間,成千上萬只蛙突然出現在山間田野,并且摞在一起,形成一二尺甚至一米多高的“蛙塔”,非常壯觀。這種象是娃類的動物其實是中華大蟾蜍,它們集體聚會,就是為了尋找配偶和繁殖后代。
南岳八大怪之八:壽名壽字滿山在
游覽南岳衡山,常常可以看到有關壽的各種書法雕刻,聽到有關祈壽求壽的民風民俗,讀到有關壽文化的景點介紹。南岳衡山上應二十八宿南方七宿中之軫星,軫星司衡主壽,故名“壽岳”。從古至今,“壽岳”之民對“水甘土美”的南岳所賜予的“壽山福蔭”也懷有深厚的感情,對于“壽”的直用和化用,達到了癡迷的程度。據不完全統計,南岳山上與壽有關的石刻達數百處。
關鍵字: 其他 南岳區 湖南省 衡山 衡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