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較奇怪的風土人情
哭 嫁
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 哭嫁,源于婦女婚姻之不自由,她們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罪惡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結婚時也還要哭嫁,但現在的哭嫁僅是一種儀式罷了。
哭嫁歌
《哭嫁歌》,是土家族的習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個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聲來訴說土家族婦女在封建買辦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運和對自己親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按照習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個月,直到姑娘的聲音哭嘶啞為止。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則根據出嫁的進程來劃分的,分為:“一人哭唱”和“兩人哭唱”兩種,“一人哭唱”即姑娘哭泣訴自己的命運、哭唱祖宗、父母的養育恩情、兄嫂姐妹的情誼、以及哭訴封建婚姻和媒人的可惡可恨的欺騙行徑等。如“哭父”:
天上星多月不明, 爹爹為我苦費心, 爹的恩情說不盡, 提起話頭言難盡。一怕我們受饑餓, 二怕我們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 披星戴月費苦心。四怕我們無文化, 送進學堂把書念, 把你女兒養成人, 花錢費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盤, 只差拿來口中銜; 艱苦歲月費時日, 挨凍受餓費心腸!女兒錯為菜子命, 枉自父母費苦心; 我今離別父母去, 內心難過淚淋淋!為女不得孝雙親, 難把父母到終身; 水里點燈燈不明, 空來世間枉為人!
還骨種
土家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又稱“還骨種”,在土家族中比較普遍,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之說。
填房婚
填房婚,是指兄亡收嫂、弟亡圓房之俗,這是一種強迫婚姻,建國后被強令禁止。
同姓婚規
土家族在同姓為婚的問題上十分謹慎,僅限于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內通婚為大逆。事實上,到現在為止,即使是符合土家婚規的同姓婚姻,也還是不能為大多數土家人認同。
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是比較自由的,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征得雙方父母同意,即可結為夫妻。在恩施石窯、大山頂等地,有“女兒會”的習俗,即每年農歷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過“女兒會”,自由戀愛,結為終身伴侶。改土歸流后,土家族被迫實行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包辦婚姻,清乾隆《鶴峰縣志》載:“至于選婿,由祖父母、父母主持,不必問女子愿否。如女子無恥,口稱不愿,不妨依法決罰,一與聘定,終身莫改。”
趕年
土家族團聚過年有其獨特的習俗:若臘月大則二十九過年:臘月小則二十八過年。土家人把提前一天過年稱之為“趕年”。
放話
放話,即指“議婚”。包括“指腹議”、“童子議”、“訂婚議”。隨著時代的進步,如今“胎兒婚姻”、“童子婚姻”極少,多為適齡訂婚。但有一套俗規履行,放話前女方到男方“踩屋場”,作一番考察,滿意后方訂婚。訂婚要破費,由男方備好豬肉、酒、魚和衣服、鞋襪、雨傘之類,由媒人引路,率一些至親上女方家。女方則大辦酒席,內外至親齊聚,認識接待未來女婿。女婿逐一認親,再據男女生庚日期畫八字、配鸞書,完成訂婚手續。此后,每逢年節必多備酒禮,送女家親戚,謂之“朝年”。將娶前數月報吉,謂之“求吉”或“報日”。如女方同意,男方必于正月內擇一吉日,先請媒人訂婚期,然后往來回訪,謂之“親家過路”。其后,女方請木匠打嫁妝,男方給木匠送酒、肉、糧及“利市錢”,新娘給男方父母親族長輩做鞋子。女方陪嫁棉絮數床,男方備相等包單。婚前數日男方要向女方納采,叫“過禮”,抬盒上寫著“禮成奠雁”,盒內放一份禮單。女子于歸前一日,擇族戚中有德行婦女為之修眉,以線勒住去鬢邊短發,曰“開臉”,也叫“上頭”,梳頭有講究,做閨女時,興分梳扎長辯,叫“分頭”;出嫁時挽成高髻,稱“滿頭”。婦人為新娘修眉開臉梳頭。要與新娘一起哭嫁(即唱嫁歌)。女子出嫁,必筵請相好或同村青年女子九人加新娘共十人,圍坐閨樓“哭嫁”,叫“陪十姊妹”。
命字
命字:俗稱取號,男子多用朱漆金字木匾迎親,迎親前一日,親友鳴鼓奏樂將木匾送至新郎家中。父親率新郎拜領,謂之拜號匾,拜畢將匾懸掛于堂壁,謂升號匾。升號匾要三吹三打,鳴炮奏樂。鳴炮后,設筵堂中,挑童子九人加新郎共十人,叫做“陪十兄弟”,并且稱十人中新郎為“狀元郎”。
高花燈
高花燈是流行于永定沅古坪一帶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時,十二人至十四人不等。配有鑼、鈸、嗩吶、鼓等樂器。每人手中拿一盞紙扎燈籠,內點蠟燭兩根,頂扎一木偶像,用五色紙剪成戲文故事如“八仙” 、“瓦崗寨”,“梁山英雄 ”之類。高花燈表演有一套程式,要求東起西落,進一個“半邊月”,出一“月團圓”,舞個“太極圖”。亦可進民房表演,叫“愿燈”,多為祝福、還愿或為某家喜事湊趣。打吆喝、打口哨則只能到戶外表演,叫“眾燈”,是讓大家看的。
仗鼓舞、板凳龍
仗鼓舞是白族獨有的一種民族舞蹈。內容流傳廣泛,形式別具一格。仗鼓舞,以“仗鼓”作道具,邊敲邊舞。“仗鼓”長一米二分,兩頭大如碗口,用皮革繃面,中細可握,形如杵椎。舞時至少三人,多者不限。三人各持一鼓,鼎足而立,圍成一圈,以笛子、嗩吶、大號和鑼、鼓、鈸、罄等鳴樂伴奏。舞姿多變,常見有“一、二、三” 、“三、二、一” 、“硬翻身”、“翻天鷹”、“野豬戲蝦”、“二龍戲珠”、“五龍捧圣”、“兔子望月”、“魁星點斗”、“雷公掃殿”、“仙人獻桃”、“霸王撤鞭”、“二十連環圈”、“四十八花槍”等等。有些動作夾帶武術花招,靈巧多變,純樸優美,民族特色極為濃郁,深受白族人民喜愛。
大庸境內的板凳龍是別具一格的龍舞形式,而龍舞是精彩的中國民間體育藝術。白族人對舞板凳龍有著特殊偏愛。白族同胞耍板凳龍,相傳起于漢代,由白族先民“舞龍求雨”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
板凳龍有兩種樣式。一種是簡式板凳龍,由二人舉長凳為頭,一人在后,選適當“舞臺”表演;另一種是“篾扎板凳龍”,即用竹篾扎成龍形置于板凳之上,以木腳示龍爪,造型美觀、逼真。耍板凳龍又分兩種舞式,一為獨凳龍,一為九節龍(九節板凳相接)。舞板凳龍動作有“二龍搶寶”、“金蟬脫殼”、“黃龍盤身”等。永順、慈利還流行草把龍,其龍耳由稻草扎成。龍舞還有“干龍”、“濕龍”之分,“干龍”多為娛樂,“濕龍”則為求雨。“龍”到之處,百姓必潑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濕,甚為熱烈歡快。
擺手舞、三棒鼓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舞蹈,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歌隨舞而生,舞隨歌得名。擺手舞又名“社巴”,整個活動以祭典舞蹈、唱歌等為表演形式,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跡為內容。祭禮儀式畢,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土人作戰前跳此舞以助長士氣。擺手舞分單擺、雙擺、大擺手、小擺手數種。跳擺手舞擊大鼓、鳴大鑼,氣勢宏渾壯闊,動人心魄。舞蹈時雙手呈同邊擺動,踢腳擺手,翩躚進退,成雙成對,意境生動。擺手舞不僅是民間一種娛樂和健身性質的體育活動,亦是舞臺上獨樹一幟的藝術奇葩,正是“擺手堂前艷會多,攜手聯袂緩行歌。鼓鑼聲雜喃喃語,裊裊余音嗬囈嗬。”
三棒鼓,唐代稱三仗鼓,約于明代傳入本境,并逐漸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每年春節,藝人們結伴走村串寨拜年,表演對象不分貧富,戶戶必到。如遇貧寒之家,表演者將別家贈送的禮品相送,意在人人過節歡喜。充分體現出土家人熱情好客,心地善良的民族性格。對加強民族間團結有一定的作用。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組成,一人擊鼓唱詞,一人鑼鼓配樂,一人耍花棒。花棒三根,長一尺,舞者左右各執一根,將另一根拋在空中,左右開弓,擊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也有以刀代棒,以五刀代三棒的技藝。鋼刀在空中歡跳,銀光閃閃,左右穿梭。技藝高強者,突然把刀拋得極高,來一個騰空飛腳,轉身外擺,繼續接刀上拋,令人眼花繚亂,不禁稱絕。打三棒鼓,通常有“鬧春耕”、“收割打場”、“慶豐收”、“拜年節”四套,分“鯉魚跳龍門”、“玉女穿梭”、“板巖漂灘”等項目。打三棒鼓技巧性強,表演時需高度集中,用力適當,貫通一氣,并與演唱者默契配合。
關鍵字: 土家人 張家界 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