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湘西小鎮:芙蓉
中國的小鎮風情,以建筑為主體表現的,在北方,大抵富者深宅大院,貧者土屋火炕;在南方,大多富者雕梁飛棟,貧者柴屋蓬舍。這些在歲月的年輪碾壓下,宛若渾然天成的小鎮,被不同時期不同目的的人們目光掃到,立刻一部分上了天堂,一部分棄入了冷宮。記得在一特定歷史時代,以三條石為代表的天津近現代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工業廠房為參觀最火,現在何謂三條石,旅游者知者幾無,而居住過近現代達官貴人、王公國戚,遍布萬國建筑風格的原租界現天津五大道,則修葺一新,游人必尋。歷史是進步的,時代發展到不以某一階級的特定眼光去看建筑,這很好,但崇一忘一就不好了。 …… 這次來張家界,游賞了湘西小鎮:芙蓉和鳳凰。芙蓉鎮,本名王村,因謝晉導演在20世紀80年代執導的著名影片《芙蓉鎮》在此取景而橫空出名,屬于機運的產物。提起芙蓉鎮,就不能不想起劉曉慶扮演的賣米豆腐的“豆腐西施” 胡玉音、姜文扮演的“右派分子”、原地區歌舞團編導人稱“秦癲子”的秦書田、鎮黨支部書記黎滿庚,南下老干部糧站主任谷燕山、國營飲食店的女經理李國香、二流子王秋赦等人物,在特定歲月里,各自演繹著特色人生,其中被勒令掃地的秦書田在清晨的霧靄中跳著華爾茲揮動掃把掃地的情景印象很深刻。芙蓉鎮可供游賞的建筑只有一條窄窄的青石板小街,街口就是胡玉音賣米豆腐的店,現在還在營業,只是物是人非。北方人不太明白米豆腐是啥個東東,其實米豆腐就是把米磨成面,做成紡錘狀的類似涼粉兒的東西,拌上辣醬、泡菜粒等調料,當小吃吃。建筑基本是南方黑瓦灰墻木門窗起脊的房子,家家開門做店,賣些毛主席時代的文物和當地的特產。其中當街做、賣姜糖最有特色。一般是用大蒸鍋把鮮姜顆粒、麥芽糖吧?、芝麻熬成黃黃的一坨,取出掛在廳柱的鐵鉤上,用力拉抻,再繞上,再拉抻,直至手指粗細由黃變白,再放到石板上晾涼,剪成塊狀,大功就告成了。一般8元一斤。所有的店家都很好客,張羅著讓游人免費品嘗。所以我們從街頭品到街尾,買了微辣和辣的好幾種。這種東西在北方作為偶遇風寒后的發表之物很好。土家族自制的卷煙,五元三、四小塑袋,一袋7根。厥粉、葛粉、百合粉,銀器都有賣。街上還有個小廟,一個和尚在門口招呼游人進去參觀,進,不要錢,出,不繳點香火錢就不好意思了。 逛芙蓉鎮,其實就是王村老街,用不了太長時間。在老街外有個王村大酒店,那里的天下第一螺、臘肉菜、南瓜菜好吃。
關鍵字: 中國 歷史 天津 建筑 資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