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散記:濤聲依舊的汨羅江喲
【一】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閩南童謠 700) {this.height= 700/this.width*this.height; this.width=700;}">(燒肉粽啊......燒肉粽,賣燒肉粽......)端午節,俗稱:五月節,在閩南是個大節日。除了傳統的包粽子、賽龍舟外,還是紀念女媧娘娘,為了修補“共工怒撞不周山”釀成的“天大窟窿”,而煉石補天的日子(插上一句,《紅樓夢》中的那塊石頭,或稱寶玉,據說就是女媧練石時落下的),演變至今練石是不現實的,人們就用“煎麥餅”(閩南方言讀作:煎饦,或煎‘饣追’,據《北齊書·陸路和傳》記載:梁人人見之而喜,于是設供,具‘饣追’薄餅。這就是俗語話說的“煎‘饣追’補天”)的方式,照樣也能堵住這個節氣的綿綿暴雨(這只是一個地方的習俗,或稱迷信吧,據說除了閩南外,在西蜀也有“蒸‘饣追’”的習慣,這其中的淵源目前還無人考證,除了閩、蜀簡稱字中都有“蟲”的圖騰外,還有相同的“懸棺”的現象。其實認真回想一下,閩南的“音樂活化石”南音的祖師爺,不正是后蜀皇帝孟昶嗎?)。當然現在的天氣,已經遠遠偏離了以往的節氣。坊間新流行的民謠叫做:人不講道理,天不按甲子,是全球氣候變暖的真實寫照。以前有民諺:未吃五月節粽,破裘(棉衣之類的)不甘放。是說過了端午節后,才能真正算是夏天到了,那些冬衣之類的毛衫、棉被就可以收藏起來了。我們再瞧瞧當今,還沒到清明、谷雨時節,就已經艷陽高照,暑氣連連了。原來的老話:清明谷雨冷死虎母。只能放進故紙堆里,束之高閣啦。在蘇杭和閩南一帶,端午節還保留有除“五毒”去“四害“的習俗(這與古代的“蘭浴”有關,據《大戴禮經·夏小正》記載:五月蓄蘭為沐浴。故周以來有朱索桃印飾門、艾人懸戶、系五彩絲、掛赤符,以禳災辟邪之習。),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掛艾葉、插桃枝以避邪毒,有的人家還要喝上一杯“雄黃酒”。再啰唆一句,當年在西湖邊找到愛情的“千年蛇精”白娘子就是喝了這酒,方露出原形,驚死許仙,才有了后來的“盜靈芝,救郎君”和“水漫金山,法海收妖”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主要是為了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可是,為什么要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和緬懷呢? 原來感情樸素的民眾,因為生怕“憂國憂民,懷石投江”殉國的屈原,被江里的魚蝦所分食,才想出了這招用香噴噴的肉粽,去與魚蝦們“通融”。后來又怕這些生靈不通人情,才又用這鑼鼓喧天的賽龍舟,一來驚擾、趕跑它們,二來繼續尋找、打撈。這樣的民俗也就代代和他的楚辭《離騷》一樣傳承了下來,到了現在紀念節慶年年有,而且熱鬧非凡。但是能完整背誦“逸響偉辭,卓絕一世”(魯訊語)的《離騷》的人,卻越來越少,除了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二】 說起湖北秭歸,大家都知道,它是位于長江三峽江邊上的一座小城,還知道這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里。而提起湖南汩羅,一個以江取名的縣城,恐怕就有些陌生了。但是總能依稀記起,這里曾經是屈原九年流放和最終靈魂歸隱的地方,一個離岳陽古城僅七十多公里的地方。 700) {this.height= 700/this.width*this.height; this.width=700;}">(汩羅江)700) {this.height= 700/this.width*this.height; this.width=700;}">(汩羅江畔的玉笥山)當我坐著班車由岳陽來到汩羅,這條發源于江西幕阜山,淵源流淌了千百年的江水,還是濤聲依舊,一往無前地向洞庭湖滾滾而去。不變的是,岸邊青蔥翠綠的玉笥山,以及烈女峰上的那十二堆墓塚和眼前的這座祠堂。來到這里,我只有默默地鞠了一個躬,坐在江邊,掏出帶來的酒葫蘆,把酒撒入江中,對著濤濤江水,來遙祭這位埋藏在心中許久的心儀萬分的浪漫詩人。知道屈原,是從小時候的電影開始的。認識屈原是從讀他的楚辭才清晰的。來到汩羅江畔,也只有大聲地朗誦出他的詩篇,才是對他最好的紀念。人與事當然隨著江上的云彩飄走了,時光也像這流水般,溜走了千年,但是他的浩浩詩篇還在,他的偉大靈魂永不消失。 700) {this.height= 700/this.width*this.height; this.width=700;}">屈原(公元前339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人(今湖北秭歸縣)。 屈原的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楚懷王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出身貴族,既明于治亂,又嫻熟于辭令,故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列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變法圖強,對外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富國強兵、威震諸侯的時代。但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貴族“既得利益集團”發生了“不同政見”,受上官大夫等人的排斥、誣陷,屈原逐漸和楚懷王越來越疏遠了。 懷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應”(小時候看電影看到這里,恨死他們啦,尤其是那個張儀,以后才知道,他和蘇秦是同窗,全出自鬼谷子門下。在那個時代上,都是響當當的人物,“一個連橫,一個合縱”,搞得整個歷史舞臺好像就他倆的),并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讓楚懷王放棄和齊國修盟。受騙后的懷王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其未能成功。最后在張儀的策動下,懷王二十四年,秦楚結下了“黃棘之盟”,楚國徹底陷入了秦國的“圈套”,屈原亦即被逐出郢都。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但是懷王仍然沒有接受屈原,要對秦國“狼子野心”的警惕。同年,楚懷王在“武關會盟”中,被秦國扣留,最終客死他鄉。楚襄王即位后繼續實施“靖綏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交集,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國,空負了自己浪漫的政治理想。歷史由此記下了一位叫做屈原的郁悶的“三閭大夫”,和他那些開創一代楚辭風格的代表作:《九辨》、《九歌》、《漁父》、《離騷》、《國殤》、《天問》……700) {this.height= 700/this.width*this.height; this.width=700;}">(樹影婆娑的屈子祠)【三】 從汩羅回來的每年端午節,我都會重溫一遍屈原的《離騷》。今天當我讀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電話響了,原來是伯父寄來一些自家包的粽子,拿到手時還是溫溫的,嚼了一口在嘴里,頓時滿齒生香,一股熱乎乎的霧氣潤濕了我的雙眼,不完全是為了屈原。附錄:屈原的《離騷》(因為喜歡,所以抄錄。這是一篇大氣磅礴、遣詞優美、悲壯蒼涼的浪漫色彩的楚辭。看了五十遍,你準喜歡,讀了二百遍后,應該就能記牢了。譯文可上網搜索。)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芷;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猖披兮
關鍵字: 廚房 汨羅江 粽子 紅樓夢 賽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