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千年西夏文獻重見天日
連考古人員也沒有想到,位于賀蘭山腹地、已經廢棄多年的石窟中居然埋藏著如此之多、如此珍貴的西夏文獻。這些已經塵封了八九百年的文字資料于最近重見天日,帶給寧夏考古界和社會各界的是一片驚喜。
發現文獻的地點在賀蘭山腹地的山嘴溝,距寧夏首府銀川(西夏都城興慶府故地)約有40公里,距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西夏陵約有10公里。
這里有6個依自然巖洞修補而成的石窟。6個石窟分為上下兩層排列。石窟在20多年前就已被發現,其中上面的3個石窟中還存有佛教壁畫,下面的石窟有人居住過的痕跡。但由于當時難以確定年代,只被定為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由于遠離人煙、交通不便,石窟一直鮮為人知,光顧者更少。最近,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賀蘭山寺廟遺址調查組”進山收集、整理石窟中的壁畫資料。在搭梯子準備臨摹、拍照時,感覺地下的塵土有些松動。為了固定梯子,他們決定清除這些塵土。在清理中,考古人員于這些塵土和鳥糞的混合物下面意外地發現了已經揉成團的文獻。
這批西夏文獻的發現,改變了西夏國都興慶府附近沒有西夏石窟的傳統觀點。近日,此次調查組領隊、長期從事西夏研究的孫昌盛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的“意外收獲”。只見這些重見天日的文獻被分別裝進許多塑料袋中,尚未來得及仔細研究。據初步整理,這批文獻多為佛教經書,總共約有20種。其中絕大多數是西夏文,也有少量藏文、漢文。這些西夏文佛經多數譯自藏傳佛經,有經折裝的,有卷軸裝的,也有蝴蝶裝的。既有寫本,又有刻本。在西夏文寫本中,既有楷書,又有行書、草書。有些字體清秀,有些字體潦草。
在印刷品中,有的顯然是雕版印刷品,有的則具有明顯的活字印刷特征,這就更加珍貴。有些文字旁邊還有手寫的小字,似乎是注解。有的紙張這面是印刷體文字,那面又有手寫體文字,大概是為了節約用紙吧。有的文字中間還印有狀如盆花的圖案,這也是首次發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經卷上將西夏文與少量漢文混用。正文用的是西夏文,標明頁碼時又用書寫簡便的漢文。有一張紙上,劃了許多方框,方框內既有西夏文,又有漢文。方框內的文字大小不一,多少不等,互不連貫。孫昌盛認為,這些東西不屬于佛經,但還是與佛教有關。至于這里面是否存有世俗文獻,現在還不得而知。
這些文獻原來是如何保存的?孫昌盛認為,它們原來可能封存于壁畫后面。由于年深月久,壁畫剝落,它們也隨之掉下,漸漸被塵土掩埋。考古人員還在附近發現殘存的白灰墻皮,有的墻皮厚達六七層,可能是寺院遺址。考古人員據此推測,此處在西夏時期應是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寧夏考古人員認為,這次考古發現,是繼1990年西夏方塔被炸發現大量西夏文獻之后,最近十余年來出土西夏文獻最多、最重要的一次發現。
關鍵字: 年深月久 西夏文獻 調查組 賀蘭山 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