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橋區旅游概況
雙橋區概況
重慶市雙橋區地處渝西經濟走廊,坐落在山明水凈、風光秀麗的巴岳山和龍水湖畔,東與永川區相連,西、北與大足縣接壤,緊鄰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距重慶市區80余公里,距成渝鐵路、成渝高等級公路6公里,是全國重型汽車生產基地之一。行政區域面積43.1平方公里,屬淺丘陵地帶。全區轄2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龍灘子街道、雙路鎮、通橋鎮,7個居委會,14個村民委員會。2006年末總人口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5萬人,農業人口2.2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88.9%。
在雙橋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確立了“工業強區”的戰略思想,全區上下圍繞加快實施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以及在渝西地區實現“三個率先”的子目標,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努力建設一個園區,突出抓好兩個重點,著力優化三個環境”的經濟發展思路,狠抓“一園兩重”,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促進全區經濟和社會事業健康發展。
經過多年的努力,雙橋區基本形成了以重型汽車制造、改裝、零部件生產和銷售為龍頭,飼料、鑄鍛、化纖為補充的工業體系。擁有重慶重型汽車集團、中泰合資重慶雙橋正大有限公司和新世紀化纖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城市布局日趨合理,城市工業、商貿、政治三大功能分區初具規模,形成以大郵公路、雙龍西路、通新公路為主線,以車城工業園區、通橋集鎮、龍灘子地區、龍水湖巴岳山旅游度假區為重點,以商貿新城區為中心的“三線四點一中心”城鄉一體化的城市總體格局。城市綠地面積達107.9公頃,公共綠地19.6公頃,綠地率39%,綠化覆蓋率43%,人均公共綠地9.8平方米,于2002年率先在渝西地區建成市級“山水園林城區”
旅游概況
雙橋區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不僅位于大足石刻黃金旅游線上,還擁有龍水湖、巴岳山、余棟臣墓等旅游資源和重汽集團重型汽車生產流程等工業旅游資源。龍水湖位于雙橋主城區以北3公里,湖區面積8000多畝,湖水面積5000多畝,蓄水量1200萬立方米。湖內108個小島星羅棋布,各具特色。湖東面的巴岳山疊峰聳翠,峻秀挺拔,風光秀麗,成為龍水湖的天然背景和綠色屏障。重汽集團日產重型汽車50余輛,其流暢、宏大、整潔的生產流程可讓人親身感受現代科技的神奇與瑰麗,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氣候概況
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平均汽溫17.4℃,最熱七月平均溫度27.6℃;海拔350米以下,全區水資源豐富,有地下水、地表水和外來水資源。
投訴電話
雙橋區旅游投訴電話:023-43332779
重慶旅游投訴電話:023-63866315
國家旅游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龍灘子街道概況
龍灘子街道之前身為雙路街道。1976年5月,撤雙路公社街一段,設置雙橋區雙路街道,街一段所屬6個居民小組歸雙路街道管轄,并將其定為重慶市雙橋區城區范圍。隨著城區不斷擴大,1982年12月,在城區設置雙路街(街一段1、2、3居民小組)、江西廟(街一段4、5、6居民小組)及雙龍西路等3個居民委員會。1985年12月,因川汽廠建設需要,將雙路鄉龍星村6、8、13等3個村民小組之土地全部征用,村民全部農轉非。次年,雙橋區人民政府批準,將3個村民組合并設置龍星居民委員會。初由區政府直管,不久即劃歸雙路街道管理。1989年3月,城區建設征地轉非,撤雙路鄉火炬村第一村民小組,設三岔路居民委員會,后更名為雙南路居民委員會。1993年復因開發征地農轉非,撤雙路鄉火炬村第四村民小組,設開發區居民委員會,后更名為雙北路居委。至此,雙路街道共轄6個居委會。
1996年3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雙橋區撤鄉建鎮,調整街道管轄范圍且更名遷址,雙路街更名為龍灘子街道,并從雙路街22號遷至川汽廠廠區園堡村,其所轄之雙路街、江西廟、雙龍西路、雙南路、雙北路等5個居委劃歸雙路鎮。龍星居委更名為連二坡居委,歸龍灘子街道辦事處管轄。7月,按照《居委會組織法》之規定,經區人民政府批準,新設大灣、龍灘園、杉樹坡、建設村、蔣家灣及雙龍東路等6個居委會,至此,龍灘子街道共轄7個居委。2001年10月,區政府決定擴大龍灘子街道辦事處職能,將緊鄰川汽廠廠區的雙路鎮龍星村及太平村劃歸龍灘子街道管轄。同年,撤大灣、杉樹坡、建設村及蔣家灣4個居委,將其分別并入連二坡居委和雙龍東路居委。至此,龍灘子街道共轄3個居委、2個行政村,住有居民5205戶,17024人。幅員面積約7平方公里。轄區內有全國重型汽車生產基地之一的重慶重型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年產重型汽車近萬輛,產品除滿足內地用戶之外,還遠銷東南亞地區。
關鍵字: 雙橋 旅游概況 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