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云寺
位于獅子峰與聚云峰前。南朝劉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由和尚慈應大師開山創建。北周武帝(公元561-566年)滅法時,廟宇及佛像被毀,年久無僧,蟒獸出沒。唐貞元元年(公元785年),浙江幽谷凈滿禪師入蜀,按其師無見睹禪師所示,“逢縉則上,遇云則往,進山重建縉云寺,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唐宣宗賜寺額“相思寺,因 寺側有相思巖,生相思竹、想思樹,有相思鳥的原故。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宏濟大師重建寺廟,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慧歡禪師主持,重建殿宇。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將宋太宗御育梵經240函,送至寺中供奉。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賜寺匾為“崇勝寺,封慧歡禪師為“慈印大師。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明成祖敕諭“縉云勝景。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名僧永燈大師在山大興土木,修建寺廟。
正殿、房廊不下數十間,住寺僧眾不下數百人,縉云寺盛極一時。明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英宗皇帝敕賜“崇教寺,并在大殿前左側立有《敕賜崇教寺碑記》,現字跡經風雨剝蝕,已不可考。不知何時重建過崇教寺,并立有《重修崇教寺碑記》于大殿前右側,字跡亦模糊不可考。明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禪宗皇帝敕賜寺廟為“迦葉道場。明萬歷三十年(公元1602年)改建為縉云寺,在寺前建立石牌坊。明確規定末戰亂,縉云寺毀于火災(舊《縉云山志》記載“明末遭張獻忠兵燹)盡成灰燼。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貴州和尚自然來此結茅幽居。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破空和尚重修大雄寶殿及經樓、佛像。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明賢和尚修建天子殿。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補修天王殿。道光年間,智福和尚修建客堂。
關鍵字: 大雄寶殿 天王殿 獅子峰 縉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