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東西碑林
東、西兩座碑林分別位于明良殿和武侯祠兩側,陳列著從隋到清的碑刻70多塊。篆、隸、行、草,風格各異。其中最早的是兩塊隋碑,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最晚的是民國二十五年的序文碑。除唐朝外,各個朝代都有碑刻陳列其間。下面就幾塊主要的碑刻作一簡單介紹。
《龍山公墓志》碑高0.87米,寬0.5米,現存西碑林。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十二月四日刻,距今1396年。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于奉節縣城西北角修炮臺時出土,內容是簡介龍山公的情況,并致以頌揚之詞。龍山公(公元531年---598年),姓司徒,字弘直,青州樂安人,出身官宦世家,后周授大都督龍門公,領兵據守三峽。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授龍山縣開國公。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隨越國公楊素滅陳,獲一等功勛,授開府儀同三司。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病逝。碑文中說周朝派遣大都督司徒質守據守三峽,足見三峽,尤其是瞿塘峽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此碑右上側邊緣處刻有清末人的跋語,提到quot;同治九年六月十九日大水為災,高于城五丈quot;,是長江特大洪水的珍貴水文資料,對研究建設三峽水利樞紐,頗有參考價值。此碑已收入《四川歷代碑刻選》。
《金輪寺舍利塔墓志》碑高0.7米,寬0.68米,現存東碑林。隋文帝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刻。清穆宗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修補夔州府城墻時出土。金輪寺是夔州城的一座古廟,原名光孝寺,晉名鐵佛寺,隋、唐名金輪寺,宋改為光孝報恩禪寺。quot;金輪寺quot;是和尚塔的意思。這塊碑就是金輪寺和尚塔的墓碑志。
關鍵字: 光孝寺 白帝城 舍利塔 鐵佛寺 龍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