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西閣
唐代大詩人杜甫寓居夔州一年零九個月,創作夔州詩440余首,今人將白帝山下觀音洞滿愿樓改建為杜甫西閣,以為紀念。 白帝城出發,沿河濱公路北行約一小時,就到了“詩圣杜甫曾在此客居近兩年的杜甫草堂。
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住了五年,便東下荊州,與弟弟杜觀、從第杜位相會,行至云陽病居了一個冬季,行至夔州又沒有了盤纏,只好在西壤河畔的一間茅屋住下,后來人為了紀念他,把西壤河改為“浣花溪,杜甫住過的茅屋稱為“草堂,杜甫在夔州兩年寫下四百余首詩,占現存杜詩的七分之二以上,夔州也被中外游人稱為“詩城。
現在杜甫草堂唯一的遺址,便是一塊殘碑和一棵柚樹。奉節的柚子個大、水多、色白、肉脆、氣香、味甜,據說就是沾了杜甫的靈氣,久負盛名的“夔柚
從杜詩中可知,他在夔州客居時曾管理過棗樹,后來遷到另一個地方去短居時,將原來住的房子讓給了別人。鄰居中有個寡婦,時常懷著恐懼心理去打杜甫院子里的棗子,杜甫從不加干涉。新主人則不然,一住進去就著手筑籬笆,以防“盜賊。杜甫很不贊成新主人這樣做,特意寫了一首詩勸他:“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鮮明體現了杜甫“政治詩的本色。
關鍵字: 杜甫西閣 白帝城 觀音洞 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