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風景——恭灘
碩大的老黃桷樹郁郁蔥蔥立在鎮頭,讓你立即感覺到市鎮的古老。走在龔灘的街道上,可以依稀感受到它昔日的輝煌。沿街的房屋全是清一色的穿斗式木結構,街道則以宜人的尺度擁抱著人們。這才是街道,和大城市寬大的馬路有天壤之別,充滿了人情味。屋檐下的空間則是原住民休憩、交流的場所。臨江的吊角樓以一種悠然的姿態,懶散地靜臥在群山之間。
走在被歲月磨損得黑光發亮的石板老街上,不經意之間竟到了一座橋上。龔灘多溝,因而也多橋,卷拱橋、平板橋、橋重橋、屋架橋、大橋包小橋,形式多樣,是古鎮的獨特風景。在一條順巖壁而下的溪流上竟架了十八座橋,當地人稱“一溝十八橋”。與江南水鄉的橋不同,龔灘的橋沒有飄逸玲瓏的造型,沒有小舟垂柳的點綴,十八座橋雖造型各異,但有的是樸實無華和堅固平實,不多一分虛構,不浪費一塊石料。橋面與路面一致無二,不在側面經過,你不會發現是座橋。橋下橫跨懸壁,又是另一番景象。
鎮上隨處可見木制的吊腳樓。四五根粗木捆成的樓柱,數塊木板拼成的地板、墻壁,屋子一面是靠街的店面,另一面是靠木柱支撐的懸空的“樓”,樓下喂養牲畜、堆放雜物,不遠處是嘩嘩流淌的烏江水。龔灘的吊腳樓色彩對比并不很分明,遠遠望去,只是一片瓦頂褐墻,因為木料用得多,以雕功見長,所以需近看。稍有底子的人家,花窗閣樓,都有風格各異的雕刻。人字形的屋檐也并不舒展外延,而是小巧內斂,透著別致與細膩,這都為了與背山臨水的地形相協調。在如此狹小的地方,騰移閃挪,施展小巧功夫,將一片山腰絕地用到了極致。
踏著青石板,輕推吱吱呀呀的木門,走進夏家院子,想找個角度拍一棟很典型的吊腳樓,突然發現這里居然有如此寧靜生動的小院:潔凈發白的石梯上仰著院子大門,門廳很暗,卻反襯出院子里的明亮,滿院的花卉擺放得頗有匠心,一架葡萄藤更使這院落生輝,顯出主人的雅興來。應好客的主人之邀,端坐太師椅中,品茗于明清韻味猶存的天井,欣賞著歷經滄桑風格未易的照壁和多層純木結構閣樓,閑聊古今,品論桑麻,不經意間尋回了一份久違的恬靜。
晚上坐在閣樓窗邊,夜深的時候,耳邊回響著烏江的水聲,深黑色的夜幕下,只看到白色的浪涌。半夜枕著柔和的濤聲入眠。
關鍵字: 恭灘 旅游攻略 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