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之小寨天坑優
去年10月,我們沿長江東下,前往位于有“詩誠”之稱的重慶庫區移民縣奉節境內的天坑地縫風景區游覽。
輪渡過江,汽車在奉恩(湖北恩施)公路上盤旋前行。趁著乘車的閑暇,導游劉小姐向我們介紹了景區概況:被譽為“絕世奇觀”的天坑地縫風景名勝區位于長江三峽西首重慶市奉節縣南部山區,北靠瞿塘峽,南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連巫山龍骨坡古人類文化遺址,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9.5公里,幅員面積455.7平方公里,轄天坑地縫、龍橋河、迷宮河、九盤河、茅草壩5大風景片區。天公不作美,出發不久就下起了小雨,70公里路程走了近3小時,登上海拔近2000米的三角壩,眼前陡現兩山夾峙的“夔門”,峽間不見江水流淌,只有綠樹修篁,瓦舍農田。
導游告知那是“旱夔門”,因酷似長江夔門,九盤河于此形成地下暗河,只見門不見水而得名。行不多時,來到荊竹鄉小寨村,仰慕已久的小寨天坑兀然撲入眼簾。從景點標牌介紹得知,小寨天坑是世界上深度和容積最大的喀斯特灰質巖溶漏斗,比美國著名的西里阿波漏斗大幾倍。坑口到坑底由一條2.7公里長的梯道連接,階梯蜿蜒曲折,往返步行需3個多小時。佇立入口,環顧天坑,四面絕壁,如斧劈刀削,宏偉壯觀;俯首下望,白霧裊裊,涼氣襲人,深不見底。
手扶欄桿,沿絕壁鑿鋪出的石階盤旋而下,頭頂身旁滿是被秋雨洗凈的紅籽山果,沉甸甸墜滿枝頭,如村姑晶亮的眼眸、嬌羞的唇齒,惹人愛憐;枝葉掩映的石梯山道上,三三兩兩的彩色滑竿抬著游人上上下下,蕭瑟清冷中平添了幾許生氣;天坑半腰的巖屋里,擺布著幾家出售圖片飲料的小攤,電視里播放著景點介紹,讓人感到原始野趣與現代生活的和諧交融……與同行的“轎夫”攀談起來,他說,中國和美英法探險隊連續幾年來天坑地縫探險,天坑下的陰河鉆了幾個星期才鉆通,地縫只鉆了幾公里,還遠得很。他說夏天來游的人蠻多,生意好時一天要跑上10趟,掙一兩百塊。
游罷天坑,在興隆鎮吃過菜合渣(黃豆磨漿連渣煮菜)、蓑衣飯(一半大米一半苞谷面混蒸),我們冒雨游覽地縫。地縫發源于長安鄉火燒二壩,全長37公里。站在地面遠眺地縫,只見蔥郁蒼翠的兩座平行山巒之間,一道凹陷下沉呈“v”字形的大裂縫自北向南蜿蜒伸展,連接天際,不見盡頭。地縫上段地勢開闊,林木繁茂,中斷逼仄如巷。天井峽一段,上部寬10至30米,谷底寬僅0.5至15米,最窄處僅容一人通行。
地縫最深處達900米,溪水自“黑眼”一帶注入地下暗河,形成干谷,下段則形成地下峽谷,探險專家推測暗河與小寨天坑相通。下到谷底,但見深潭瑩瑩,銀瀑燦燦,清流淙淙。谷洞間巖燕啁啾,蝙蝠翻飛,水中蝦蟹潛游,叫聲如嬰啼的娃娃魚、能看清內臟透明的玻璃魚尤為珍稀,可愛至極。緣溪深入,步移景換,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兩岸奇峰疊聳,怪石嶙峋,觀之如蛇如猴,似牛似馬,或似情侶依偎,或如將軍出征,或若觀音顯靈……真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進入“一線天”,足下溶洞密布,豎井參差,頭頂叢林遮天蔽日,一線天光,恍如置身世外桃源……
時間匆迫,兼山雨催逼,天坑地縫均未及細游。絲絲細雨,茫茫柔霧,或許遮罩了景點真實面目,攝影師們未能捕捉到最清晰滿意的景點原貌,稍感遺憾。但雨霧迷離下的天坑地縫,反而因此更神秘莫測,詩意朦朧,天坑地縫的雨中之游,更令人難忘,回味無窮……
關鍵字: 天坑地縫 怪石嶙峋 目不暇接 長安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