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豐都鬼城!!
船抵豐都,拾級而上,天還是黑的,豐都的街道不寬,兩邊的房門緊閉,大多數為可拆卸的木板門,象豐城的城西腦。有人說:“鬼城就應該晚上來,最好沒有電,只點蠟燭或磷火。”我卻不以為然。豐都除了殿里的泥塑鬼神,還有居民,不能為了旅游者的視覺效果而置當地人的生活于不顧。一陣急行軍到十字路口,往長江方向看,三根頭頂尖尖的柱子上面架了個鬼頭,那就是豐都的城標,三根柱子代表地獄中的上刀山。
豐都縣城所在鎮叫名山鎮,得名于名山。乘纜車上山,第一個景點是財神殿(供奉比干和趙公明)及藥王殿(供奉孫思邈和張仲景)。往上走,見到寥陽殿前有并列的三座石拱橋,這就是有名的“奈何橋”了。三座橋均建于平地,大小、形制完全相同,每橋寬僅四尺許,兩側護以雕花石欄,橋面略呈弧形,用青石鋪砌,兩端各有兩級踏道。橋下一方形池,池底及橋壁均用條石嵌砌。這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原為明朝蜀獻王朱椿建在寥陽殿前的觀瞻物,距今已500余年,后被佛教徒改為“奈河橋”,橋下石池稱“血河池”。怎么過橋有講究:夫妻同行者,一定要攜手前進,出腳時男左女右,走九步,方可天長地久;單身者,走三、五或七步過橋。跟著導游,用三步跨過了中間那座橋的橋面,完成了使命。
出了寥陽殿,又要上山。殿右側有一段石階,碑云:天上有三十三界,跨過三十三界才能成仙。導游說,三十三歲的人,要雙腿并攏,一級級蹦上去;不到三十三歲的人,一鼓作氣跑上去;過了三十三歲的人,腳踏實地走上去。我一邊慶幸還不到三十三,一邊小跑到玉皇殿。
據說玉皇大帝姓張,這殿稀松平常得很,但殿前的碑有意思。碑上共有四個字——唯善呈和,四個字共一個“口”,構思巧妙,一筆寫就。我因為拍這塊碑拉了隊,錯過了地獄和鬼門關的解說。只聽到鬼門關是第一關,進門時男左女右,不能碰到門檻,否則就被鬼魂附體,永遠留在鬼城。
進了鬼門關,就是黃泉路。走黃泉路是第二關,“黃泉路上無老少,黃泉路上莫回頭”,我目不斜視地往前走,頗有點視死如歸的架勢。路的盡頭是望鄉臺,是亡人向親人作最后的告別的地方,此后,靈魂就飄飄搖搖地歸天了。
如果說第一、二關還可以蒙混過關的話,第三關就不行。天子殿前有一塊圓溜溜的鵝卵石,謂之“試身石”,男左女右,站在石子上,成金雞獨立狀,雙臂平舉,直視殿前的“神目如電”<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body></html></p> </body></html>
關鍵字: 玉皇大帝 玉皇殿 鬼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