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羅漢寺
羅漢寺坐落在渝中區民族路,是全國漢族地區重點佛教寺廟之一。 重慶市佛教協會設于此。
羅漢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原名治平寺。寺因羅漢洞而建。《蜀中名勝記》載:“治平寺......有羅漢、先天二洞,皆古洞”。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前殿坍圯,改建龍神祠。后又稱羅漢寺、古佛巖。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隆法和尚重修廟宇,并仿新都寶光寺建羅漢堂,泥塑五百阿羅漢,方改名羅漢寺。
1942年羅漢寺遭日機炸毀,后修復。“文化大革命”中,羅漢塑像全被搗毀,1984年政府撥專款重塑。始建時的園池古跡今已湮沒無聞,僅余“明碑亭”所嵌“西湖古跡”碑石,還依稀可辨字痕。
羅漢寺內景觀依次為四大天王像明碑、古佛巖、羅漢堂、彌勒閣、大雄殿、藏經樓、方丈室、禪堂等。羅漢堂內造像總計524尊,皆泥塑像。其造型細膩精巧、神態逼真,常有善男信女至此,默數羅漢以測吉兇禍神福。
羅漢寺內長20米的古佛巖,存有宋代摩巖石刻佛像400余尊,其中臥佛涅般像(俗稱“睡佛”)、觀音像和供養人像等,風格頗近大足寶頂山石刻。
大雄寶殿中有許多佛教藝術珍品,有十六尊者塑像,即釋迦佛的16位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有明代的“西方三圣”銅鑄像,緬甸的“釋迦牟尼成道玉佛”,臨摹印度壁畫“釋迦牟尼離宮出家圖”等。
寺內藏經樓收存的大藏經、梵文和藏文經典,以及古籍字畫等,多為唐、明兩代瑰寶。
羅漢寺擁有大量藏經、文物和字畫,其中有珍本《磧砂藏》和《頻伽藏》。寺院門前有明朝天啟三年(1623年)石碑一通,刻“西湖古跡”四字。門內通道兩旁石壁名“古佛巖”,長二十余米,上有不少佛像浮雕,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 大藏經 大雄寶殿 寶頂山 文物保護 羅漢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