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鼎盛的南普陀寺
離開廈門的前一天,我們還是去了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是佛教寺廟。
過去,進寺廟無論敬香,還是游覽,都是要門票的。
今年四月起,南普陀寺取消的門票,游客可以自由進出寺院。
南普陀寺是廈門的著名古剎,居于鷺島名山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臨碧澄海港,風景絕佳。
五代宋初,即有高僧依山結廬梵修。
明季擴建殿堂,規模初具。
清初重修,始改今名。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稱泗洲院。
北宋僧文翠改建稱無盡巖。
元廢。
明初復建,更名普照寺。明末詩僧覺光和尚遷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齊備,住僧常達百余眾。
清初又廢于兵禍。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年),靖海候施瑯收復臺灣后駐鎮廈門,捐資修復寺院舊觀,又增建大悲閣奉觀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相類比,更名為南普陀寺,此后數百年來,經歷代主持諸和尚多次重修擴建,至民國初年,構成三殿七堂的禪寺格局,成為近代閩南最具規模的名剎。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規模宏大,氣勢莊嚴,中軸線主建筑為天王殿、大雄寶 、樂途殿、大悲殿、藏經閣。
天王殿位于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歇山式重檐飛脊,軒昂宏偉。殿前為入寺正中大門,兩只威武的大石獅雄踞門廊東西兩側。跨門進殿,兩側四大天王怒目環視。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常開笑口,給人以歡喜信受的美感,殿后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
香客們基本上一到天王殿前,就開始敬香拜佛了。
于是,天王殿前香客特別多,一時間還擁擠不堪,連拜佛的地也難找了。
殿前的兩個跪墊已經不夠用了。
不少香客或立或跪于地上,心之誠之真地拜佛保佑。
這時,我發現香客年齡已經發生變化,不再是以老年人為主了。
年輕男女,已經成了香客隊伍的主力軍了。
天王殿不能進去,于是,一些香客就在門檻前敬香叩拜了。
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閩南佛殿的特點。
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后供奉西方三圣。
在大雄殿前,我看見還有兩位義工。
她們主要是為香客提供義務服務的。
這在其它佛教寺院是沒有的。
她們不愿意拍照,我也只好拍張她們的背影。
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飛檐,中間藻井由斗拱層層迭架而成,無一根鐵釘,構造極其精巧。
殿內正中奉祀觀音菩薩,其余各面為48臂觀音,造型優美、姿態多樣。
又因閩南信眾均崇奉觀音菩薩,所以此殿香火異常鼎盛。
如今,寺院的和尚也比過去舒坦了許多。
入俗還俗也很自由。
手機也是和尚們的時尚。
南普陀寺 (4)
南普陀寺 (7)
南普陀寺 (9)
南普陀寺 (11)
南普陀寺 (14)
南普陀寺 (15)
南普陀寺 (17)
南普陀寺 (18)
南普陀寺 (19)
南普陀寺 (21)
南普陀寺 (23)
南普陀寺 (25)
南普陀寺 (26)
南普陀寺 (27)
南普陀寺 (30)
南普陀寺 (31)
南普陀寺 (33)
南普陀寺 (34)
南普陀寺 (35)
關鍵字: 中軸線 南普陀 天王殿 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