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牯藏節
黔地苗家最神秘的大節日恐怕要數“吃牯藏節”了。
吃牯藏節是遠古苗民祖先崇拜留傳下來的一種古老的祭祖儀禮,也叫“吃牯藏”、“鼓社祭”、“翻鼓節”等名稱。關于“吃牯藏”的由來,在苗族的創世歌——“苗族古歌”中有多個描述的唱本,民間傳說也很多。苗族的古老信仰認為,用大牯牛的皮制成的大鼓,是祖先魂靈居住的地方,是一個血緣氏族的紐帶和象征。所以,“吃牯藏”的節日核心便集中在以牛和鼓相聯系的一系列宗教禮祭;斗牛、宰牛祭祖、用牛皮制鼓、祭鼓……節期則須經過占卜求卦來選定。
吃牯藏節的節日圣物是祭祀用的牛皮大鼓,鼓身用整木鏤空而成,兩端蒙上牯牛皮。這種族人的神鼓有一對雙鼓和一只單鼓,雙鼓是祖傳下來的,必須永久保存,平時放在久婚無子的人家中,據說供奉雙鼓可使子孫繁衍不絕,所以求子者爭相保存。單鼓是在祭祀時現做的,鼓祭結束后便送山間巖洞,任其腐朽。
“吃牯藏”日的隆重祭禮相當復雜。人們首先恭恭敬敬地去存鼓處接雙鼓,又到山上去拜祭已腐爛的單鼓。接著動人心魄的斗牛儀式開始了。
被選上參加角斗的大牯牛都叫做牛王,上陣前都披紅掛彩好不威風。斗牛場上鑼鼓喧天,蘆笙高奏,兩頭牛王拚力角斗,場面熱烈狂歡。苗族對斗牛用的大牯牛非常寵愛,視為英雄,絕不殺生;如果牯牛戰死沙場,不可吃其肉,還要待以厚葬,并樹碑立傳記載它的戰功。
關鍵字: 吃牯藏 苗族 鼓社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