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人貴州,長長的相思情
雖然以前從未去過貴州,可由于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從小對貴州就有一種似乎很熟悉的印象。尤其是在我們家鄉人的口中,常呼貴州人為“貴州三”,據說是諧“貴州山”之音,以山代人;不過在我現在的印象中,那時人們口中的這個稱呼,似乎略有一些貶低的意味。當然,由此在我心中就深深地留下了貴州山多山大山陡的主觀印象。 黎明之時,火車達到貴陽站。下火車,擠出站來,突然間感覺是爬過了一個漫長而黑暗的隧道,現在終于爬出了洞口,見到了光明。欣喜的眼光不禁往四周一掃,這時,貴州山便實實在在地立在了我的眼前——一副頗感陌生又似曾相識的形象。 汽車剛駛出貴陽城,人們便開始為眼前偶爾出現的山巒發出驚喜的叫聲,其實這時的山既不很出色,也不多。但是,很快我們便對撲面而來的山巒應接不暇了。 說是山,其實并不高大,也很少有連綿起伏之勢。但是,正因為如此,才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受。它的構成十之八九是獨立的,往往是在一片平坦的壩上,突然聳立起一座山峰,山又十之八九是由白得晃眼的石頭造成的;在石頭造成的山上,有著很多縫隙;在縫隙中就積著一些薄瘠的泥土;在這些薄瘠的泥土中,就生長著許多植物;這些植物也并不高大,大多是些野草和低矮的灌木。所以從遠處望去,感覺就是蔥綠中夾雜著銀白,或者說是一篇銀白夾雜著蔥綠。山形多是圓而平頂的,少有什么巍峨的氣勢。這樣說來,貴州的山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呢?當然不是。 請你想一想,在奔馳的汽車上,眼前是一片或開闊或狹長的平原(貴州人稱為“壩子”),在平原的遠處,就是這樣一些山峰。它們或孤守一處,或并肩而立。獨立者如武士敦篤而豪邁;并立者似群集的戰艦,浩蕩而壯觀。使平坦的視覺有了高低的錯落;使單調的視野有了遠近是變化。再飾以壩子上那鋪地的綠色——那是即將抽穗的稻子,你自然會想到海洋、島嶼這些形象。所以,不管你的旅途有多么漫長,你的精神有多么疲憊,這些景象一旦撲進你的視野,你的心情就會為之一震。幾乎可以用“貪婪”一詞來形容我當時的感覺,那迎面而來的一切,我幾乎不愿放過每一個瞬間。就如同悶熱的夏夜從田野吹來的涼風,寒冷的冬季午后難得的艷陽,那是一種直抵骨髓的愉悅的沖動。 恍惚間聽到有人在說“熔巖地貌”、“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是的,這些概念我早在初中學地理的時候就知道了,但我此時不愿進入他們的話題,甚至不允許自己的思緒進入他們的話題。面對這樣的景色,展現在你的視野里的難道它們還只是石頭嗎?他們分明一直在制造著一種強烈的氛圍,在與每一個初來著進行著生動的對話。 貧瘠而不荒涼,簡潔而不單調;雖無宏偉的氣勢,卻不乏生動的靈性——這就是貴州的山水情懷。
關鍵字: 似曾相識 家鄉人 應接不暇 石漠化 貴州人 貴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