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貴州,置身在盛裝歌舞的苗寨中
先前的印象都是虛幻的,所謂耳聞不如目睹,目睹不如感受。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當你置身在盛裝歌舞的苗寨,行走在綠意遍野的山間,或是吃到前所未嘗的爽口美食,甚至舉目無望時得到最最真純的無私幫助,你又怎能把它從記憶深處抹去…… 盛裝歌舞在苗寨 還是在大學時期,就聽寫意人物課的教授講他們“當年”去云貴高原體驗生活、采風寫生的故事,尤其感興趣的是講述苗族傳統的戀愛方式——“坐妹”。據說是每當勞作一天后的傍晚來臨,寨中的適齡未婚男女青年就聚集到某家的吊腳樓上,圍著火塘嬉戲,喝酒對歌,如若某對青年男女互生愛慕,就會在聚會過后單獨相處,這就是“坐妹”。偏僻閉塞使生活很貧困,艱苦的勞作使苗族人認為多子多福,他們很重視女人的健康和生育能力,所以只有懷上孩子的女人才有人迎娶,如果感情不和,妻子也可以主動回娘家(等于離婚)繼續“坐妹”……畢業多年對此仍然記憶猶新,念念不忘,并一直猜想這個傳說的真實性。此次出游貴州,探訪神秘的苗寨生活對我自然是最大的誘惑。 青翠的丘陵和田地,靜靜的河流與我們的鄉路始終相伴。從貴陽行車兩三個小時,望見很大的一片苗寨錯落地依山搭建,在對著寨門的河面上,還建有一座美麗的廊橋!這便是我國首家露天民俗村寨博物館——郎德上寨。 郎德位于凱里市東南27公里,有上下兩個自然寨,幾百戶人家,均為長裙苗族。上寨對外開放,但商業化的跡象并不明顯,依然沿襲著苗族固有的生活方式。民居都是欄桿式的吊腳樓,從山腳修到山腰,鱗次櫛比,錯落有致。路則穿行于房子之間,石板鋪就,高高低低,左左右右。此時樂聲陣陣,人聲鼎沸,寨中正在舉辦節日慶典活動。苗族的青年男女都穿著節日盛裝,聚集在村中“廣場”——用青色鵝卵石鑲嵌成銅鼓面紋飾的“銅鼓坪”上“對蘆笙,振響玲”,且跳且唱,歌舞升平。苗民們對游人都顯出友善而司空見慣的樣子,拍照片也不回避。最喜歡這里的孩子,毫無顧忌四處打斗嬉戲,與雞犬相伴,有時還會用清澈透明的眼睛望你幾下,讓你自心底羨慕他們的無牽無掛! 壩場邊就是小小的郎德博物館,站在這里,不由得想象著夜晚來臨,苗族少男少女們“坐妹”的情景。壩場對面3個苗族老婆婆正悠閑地坐在一起閑聊,她們似乎在討論刺繡的花樣,比比畫畫,旁若無人。相隔幾米,一對外國青年男女似乎是走累了,就地背對背坐了下來,互相倚靠,亦旁若無人,碩大的背包橫在一邊。古老的鄉民和遠從萬里而來的金發碧眼的訪客,就在這同一時空中定格,繼續著各自毫不相干的生活。 幾個盛裝的妹子邀請游人試穿她們的衣服(5元錢,不限時),聽她說,這些節日盛裝和平時的傳統服裝還是不同的,長可及地的裙子外面還套著繡花的飄帶裙,斜襟上衣的袖口肩頭繡滿鮮艷的花紋和圖案并綴有銀飾,項上掛著沉甸甸的銀項圈和巨大的銀鎖,頭上則是一頂鳳冠般銀燦燦、精工細作的銀頭花。這些服裝都是自己制作刺繡的,有時要用幾年時間才能完成,也只有在姑娘出嫁和盛大節日時才穿戴。現在開放旅游后,為了迎接游客、表演歌舞,就經常地穿戴出來。傳統的日常服裝只有老人才穿,年輕人和男人們干活都穿漢族的服裝了,見過世面的年輕人還會追求時髦。以前由于閉塞,苗民很窮困,現在盡管溫飽不愁了,但經濟還是不夠發達,寨里的學校是“希望工程”捐助的。旅游業發展后,收入增加了,受教育程度逐漸提高,所以傳統的婚嫁方式也有所變化…… 晚飯時間,炊煙彌漫了黃昏的苗寨,該是離開的時候了,再看一眼那暗影中的美麗廊橋,揮揮手,告別那幾個盛裝的美麗小囡,我們的車駛向雷山縣城。 民風古樸走西江 夜宿雷山縣,平靜的小城沒有故事。下一站,在崇山峻嶺中的西江。車子盤上高高的山梁,在細碎石子鋪就的彎彎山道上爬行,哼哧哼哧上山,然后是哼哧哼哧下山,仿佛永遠也走不出這苗地的重重大山。就在大家都已將風景看得疲倦的時候,一座高大的木制牌坊出現在眼前,上面橫書“西江千戶苗寨”幾個大字。穿過牌坊再走一段,拐個彎便看到,3座大山分峙兩邊,從山腳到山頂,連片的苗寨,黑壓壓、森森然,簡直就是一座城池。這里地處深山腹地,依山傍水,植物繁茂,自然環境優越;與世隔絕、交通不便、不易受外界侵擾。從生存和安全的角度看,很適合苗族人民的生活需要。也許正是這個原因,這里歷經幾百年聚集起這么龐大的村寨,繁衍了這么多的人口。我們興奮地駛向寨邊的“大街”,看到了兩邊古樸的商業店鋪,賣著各種農具、日用品和一些苗族人自制的工藝品。剛好是中年,我們先找到路邊一個院落形式的招待所住下。雖然正值旅游旺季,這里卻沒有多少游客,難得清凈。幾個畫家朋友都到田邊寫生去了,我漫無目的地走在西江的石板小巷里,盡情體會這里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來到苗寨的山頂上,從高處俯瞰西江,苗寨渾然一體的建筑群盡收眼底。尤其是半山腰層層的梯田,真是畫筆難描繪,精彩本天成。 晚餐是招待所旁小餐館的酸湯魚火鍋,還有苗家自行釀造的米酒。喝的時候清清甜甜,就越喝越多,幾個人竟喝了6斤。哪知這酒后勁極大,夜色來臨我們皆半醉而歸。黛色群山,月朗星稀,就這樣沉醉吧,讓世間一切煩惱,都在這寧jingan詳的一方凈土中化解消融。 離開西江前的最后活動是購物。這里有很多苗族的手工藝品,如成套的半月形刻花木梳子、泥塑的小動物、花花綠綠的苗族服裝都是手工繡制,圖案紋樣豐富有趣,充分反映了苗族的生活和審美情趣,相配的銀飾雖不是純銀制品,做工卻異常精美,但價格較貴。通常是根據服裝制作的精細程度定價,有的一套服裝用了好幾年才繡制完成,自然貴些。 離開西江不遠,在下山的路上,我們的車子意外地爆胎了!千斤頂竟也是壞的,這下可急壞了眾人:在這偏僻的深山,哪里去找補胎打氣的地方?天色漸晚,連過往的車輛都極少。我們好不容易等來兩輛游人包的小車,都一副“愛莫能助”的神情,揚長而去。不遠處一個小村寨,幾個騎單車的孩子過來,爽快地答應了我們借車求助的要求。然而山路坡度大,騎車走不了多遠,求助未果。這時有一個騎摩托的苗族中年男子路過,表示可以幫忙到前面村中借千斤頂。望著遠去的背影,我們不敢抱任何希望。不久,又一輛摩托車路過,一個身材結實、面色黝黑的苗族小伙子主動停了下來,敏捷地查看了我們的備用胎,然后讓我們不要著急,他馬上去找千斤頂。車一溜煙地跑了,又一溜煙地很快回來。看到千斤頂,我們幾乎要歡呼了。“救星”以熟練的動作幫著司機換輪胎,此時先前的那位中年人也轉了回來,車的后座上綁著千斤頂!我們都愣住了,竟一時找不出感謝的話來。這民風淳樸的苗嶺呀,再一次將我們感動和震動!車子終于修好了,中年人放心地離去。小伙子接過我們表示感謝的10元錢,靦腆地不知所措,留下一句“快趕路吧。”別了,西江;別了,美麗的苗寨;別了,這世外桃源。先前的印象都是虛幻的,所謂耳聞不如目睹,目睹不如感受。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當你置身在盛裝歌舞的苗寨,行走在綠意遍野的山間,或是吃到前所未嘗的爽口美食,甚至舉目無望時得到最最真純的無私幫助,你又怎能把它從記憶深處抹去…… 盛裝歌舞在苗寨 還是在大學時期,就聽寫意人物課的教授講他們“當年”去云貴高原體驗生活、采風寫生的故事,尤其感興趣的是講述苗族傳統的戀愛方式——“坐妹”。據說是每當勞作一天后的傍晚來臨,寨中的適齡未婚男女青年就聚集到某家的吊腳樓上,圍著火塘嬉戲,喝酒對歌,如若某對青年男女互生愛慕,就會在聚會過后單獨相處,這就是“坐妹”。偏僻閉塞使生活很貧困,艱苦的勞作使苗族人認為多子多福,他們很重視女人的健康和生育能力,所以只有懷上孩子的女人才有人迎娶,如果感情不和,妻子也可以主動回娘家(等于離婚)繼續“坐妹”……畢業多年對此仍然記憶猶新,念念不忘,并一直猜想這個傳說的真實性。此次出游貴州,探訪神秘的苗寨生活對我自然是最大的誘惑。 青翠的丘陵和田地,靜靜的河流與我們的鄉路始終相伴。從貴陽行車兩三個小時,望見很大的一片苗寨錯落地依山搭建,在對著寨門的河面上,還建有一座美麗的廊橋!這便是我國首家露天民俗村寨博物館——郎德上寨。 郎德位于凱里市東南27公里,有上下兩個自然寨,幾百戶人家,均為長裙苗族。上寨對外開放,但商業化的跡象并不明顯,依然沿襲著苗族固有的生活方式。民居都是欄桿式的吊腳樓,從山腳修到山腰,鱗次櫛比,錯落有致。路則穿行于房子之間,石板鋪就,高高低低,左左右右。此時樂聲陣陣,人聲鼎沸,寨中正在舉辦節日慶典活動。苗族的青年男女都穿著節日盛裝,聚集在村中“廣場”——用青色鵝卵石鑲嵌成銅鼓面紋飾的“銅鼓坪”上“對蘆笙,振響玲”,且跳且唱,歌舞升平。苗民們對游人都顯出友善而司空見慣的樣子,拍照片也不回避。最喜歡這里的孩子,毫無顧忌四處打斗嬉戲,與雞犬相伴,有時還會用清澈透明的眼睛望你幾下,讓你自心底羨慕他們的無牽無掛! 壩場邊就是小小的郎德博物館,站在這里,不由得想象著夜晚來臨,苗族少男少女們“坐妹”的情景。壩場對面3個苗族老婆婆正悠閑地坐在一起閑聊,她們似乎在討論刺繡的花樣,比比畫畫,旁若無人。相隔幾米,一對外國青年男女似乎是走累了,就地背對背坐了下來,互相倚靠,亦旁若無人,碩大的背包橫在一邊。古老的鄉民和遠從萬里而來的金發碧眼的訪客,就在這同一時空中定格,繼續著各自毫不相干的生活。 幾個盛裝的妹子邀請游人試穿她們的衣服(5元錢,不限時),聽她說,這些節日盛裝和平時的傳統服裝還是不同的,長可及地的裙子外面還套著繡花的飄帶裙,斜襟上衣的袖口肩頭繡滿鮮艷的花紋和圖案并綴有銀飾,項上掛著沉甸甸的銀項圈和巨大的銀鎖,頭上則是一頂鳳冠般銀燦燦、精工細作的銀頭花。這些服裝都是自己制作刺繡的,有時要用幾年時間才能完成,也只有在姑娘出嫁和盛大節日時才穿戴。現在開放旅游后,為了迎接游客、表演歌舞,就經常地穿戴出來。傳統的日常服裝只有老人才穿,年輕人和男人們干活都穿漢族的服裝了,見過世面的年輕人還會追求時髦。以前由于閉塞,苗民很窮困,現在盡管溫飽不愁了,但經濟還是不夠發達,寨里的學校是“希望工程”捐助的。旅游業發展后,收入增加了,受教育程度逐漸提高,所以傳統的婚嫁方式也有所變化…… 晚飯時間,炊煙彌漫了黃昏的苗寨,該是離開的時候了,再看一眼那暗影中的美麗廊橋,揮揮手,告別那幾個盛裝的美麗小囡,我們的車駛向雷山縣城。 民風古樸走西江 夜宿雷山縣,平靜的小城沒有故事。下一站,在崇山峻嶺中的西江。車子盤上高高的山梁,在細碎石子鋪就的彎彎山道上爬行,哼哧哼哧上山,然后是哼哧哼哧下山,仿佛永遠也走不出這苗地的重重大山。就在大家都已將風景看得疲倦的時候,一座高大的木制牌坊出現在眼前,上面橫書“西江千戶苗寨”幾個大字。穿過牌坊再走一段,拐個彎便看到,3座大山分峙兩邊,從山腳到山頂,連片的苗寨,黑壓壓、森森然,簡直就是一座城池。這里地處深山腹地,依山傍水,植物繁茂,自然環境優越;與世隔絕、交通不便、不易受外界侵擾。從生存和安全的角度看,很適合苗族人民的生活需要。也許正是這個原因,這里歷經幾百年聚集起這么龐大的村寨,繁衍了這么多的人口。我們興奮地駛向寨邊的“大街”,看到了兩邊古樸的商業店鋪,賣著各種農具、日用品和一些苗族人自制的工藝品。剛好是中年,我們先找到路邊一個院落形式的招待所住下。雖然正值旅游旺季,這里卻沒有多少游客,難得清凈。幾個畫家朋友都到田邊寫生去了,我漫無目的地走在西江的石板小巷里,盡情體會這里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來到苗寨的山頂上,從高處俯瞰西江,苗寨渾然一體的建筑群盡收眼底。尤其是半山腰層層的梯田,真是畫筆難描繪,精彩本天成。 晚餐是招待所旁小餐館的酸湯魚火鍋,還有苗家自行釀造的米酒。喝的時候清清甜甜,就越喝越多,幾個人竟喝了6斤。哪知這酒后勁極大,夜色來臨我們皆半醉而歸。黛色群山,月朗星稀,就這樣沉醉吧,讓世間一切煩惱,都在這寧jingan詳的一方凈土中化解消融。 離開西江前的最后活動是購物。這里有很多苗族的手工藝品,如成套的半月形刻花木梳子、泥塑的小動物、花花綠綠的苗族服裝都是手工繡制,圖案紋樣豐富有趣,充分反映了苗族的生活和審美情趣,相配的銀飾雖不是純銀制品,做工卻異常精美,但價格較貴。通常是根據服裝制作的精細程度定價,有的一套服裝用了好幾年才繡制完成,自然貴些。 離開西江不遠,在下山的路上,我們的車子意外地爆胎了!千斤頂竟也是壞的,這下可急壞了眾人:在這偏僻的深山,哪里去找補胎打氣的地方?天色漸晚,連過往的車輛都極少。我們好不容易等來兩輛游人包的小車,都一副“愛莫能助”的神情,揚長而去。不遠處一個小村寨,幾個騎單車的孩子過來,爽快地答應了我們借車求助的要求。然而山路坡度大,騎車走不了多遠,求助未果。這時有一個騎摩托的苗族中年男子路過,表示可以幫忙到前面村中借千斤頂。望著遠去的背影,我們不敢抱任何希望。不久,又一輛摩托車路過,一個身材結實、面色黝黑的苗族小伙子主動停了下來,敏捷地查看了我們的備用胎,然后讓我們不要著急,他馬上去找千斤頂。車一溜煙地跑了,又一溜煙地很快回來。看到千斤頂,我們幾乎要歡呼了。“救星”以熟練的動作幫著司機換輪胎,此時先前的那位中年人也轉了回來,車的后座上綁著千斤頂!我們都愣住了,竟一時找不出感謝的話來。這民風淳樸的苗嶺呀,再一次將我們感動和震動!車子終于修好了,中年人放心地離去。小伙子接過我們表示感謝的10元錢,靦腆地不知所措,留下一句“快趕路吧。”別了,西江;別了,美麗的苗寨;別了,這世外桃源。美食萬千在“深閨” 就要離開貴州了,貴陽的朋友堅持以主人的身份招待我們。他們選擇了鼎罐城酒樓,朋友介紹,這家酒樓主店在凱里市附近,貴陽是分店,名氣很大,每天都是滿座。酒樓建在一個小山包上,說是樓,其實都是平房,只是依山而建,層層高升,遠看像幢樓。 菜很快上來,色彩特別鮮亮,“卷粉”——白色大米做的,一寸來寬,成卷地擺放,質感細嫩,像羊脂玉般晶瑩潤滑;綠豆涼粉——小長方塊狀,呈奶黃色,猛一看以為是奶酪或奶油點心,口感清爽;貴州泡菜——不同于四川泡菜更清淡爽口,造型很美觀,有整個的明黃色的辣椒、牙白色的蒜瓣和金黃色的李子,好看得讓人不忍吃!“小米雜肉”——用五花肉和小米做成,有點兒像米粉肉,又不相同,也是顏色更好看,不像川菜的口味過于濃重;貴州臘肉,不是特別的麻辣咸,鮮嫩不膩……茅臺酒已打開,接風的杯子也端起來了,酒還未過三旬,窗外樂聲響起,每晚都有的少數民族歌舞表演開始了,食客們都紛紛跑去捧場。原來,入門處的平壩就是演出場,這是鼎罐城的特色之處! 貴陽市的小吃夜市在棲霞山附近的合群路。天黑以后,整條街燈火通明,街兩邊小吃攤像布陣似的一直排下去,都支著帆布棚子,下面是低矮的小桌小椅。還沒走近,香味已經饞得我口水欲滴。遛了一圈,我們在一個攤位坐下,品嘗了這里最普及也是最具特色的小吃——“絲娃娃”。其實就是類似北京春餅的東西,可在這里卻做得特別有意思:餅是像餃子皮大小的薄薄的半透明狀,5毛錢一張,然后就隨便往里卷菜,不要錢。菜是放在一張長方形的特大的矮桌子上的,8寸左右的盤子一溜排了幾排,有二三十個,每個盤里都小山似的盛滿各色青菜和熟菜,數都數不過來。還有一種菜是這里的特產:“哲耳根”。真是太豐富了!用餅將這些菜隨便夾了,再澆上一種咸中帶甜、微酸微辣的醬汁兒,送到嘴里,一口一個!一會兒工夫,就吃下十來個。本來已經吃得彎不下腰,忽然一種奇特的“香味”飄來,原來是賣炸臭豆腐干的挑子經過。不由得又湊到挑子前,開始了最后一輪“戰役”。朋友很納悶,這炸臭豆腐干聞著怪難聞的,黑糊糊的豆干樣子很丑,可偏偏就有女孩子們趨之若鶩,見了就吃個沒完,不理解,不理解! 貴州之行的最后一晚,我們到了蔡家街——貴陽最早的一條老食街,至今古風依然。華燈初放,但見舊式樓房風韻猶存,橫豎錯落的霓虹燈,映照著已被磨損得亮光光的、坑坑洼洼的石板路,神秘而古老的氣息,記錄著昔日的繁華和今朝的忙碌。我們就餐的館子,菜做得很精致,甜點小吃給我的印象更好。 出游提示 1 在貴陽火車站邊的通達飯店大堂,有織金洞旅行社的“一日游”旅游班車,往返每人98元,早7點發車。也可乘坐長途班車,回程時途經紅楓湖風景區,時間充裕可選擇留宿休閑游,在附近的苗寨品茶最為愜意。沿途風景和民族風情俱佳,自駕車更好。一路水果很多,時鮮的草莓和櫻桃異常爽口。 出游提示 2 貴州的交通很不發達,未開發旅游的地區長途客運車很少,但風景也最美麗。在當地找車自駕最理想。如不能自駕車,可從貴陽坐火車或長途汽車到凱里市,再包車前往苗嶺腹地各村寨。如時間充裕,也可搭乘縣城的長途客運車。各族村寨都不收門票,但最好買少量的工藝品,也算為西部開發做點兒貢獻。少數民族民風都很熱情淳樸,應尊重他們的民族習慣。到已開發旅游的地方照相、看歌舞和穿民族服裝都會收費,不過很便宜。那里物價很低,住宿吃飯極便宜,但條件較差,臨行前應做好充分準備,帶好藥品、食品及防雨用具。在凱里市的博物館可以買到很多少數民族工藝品,價格較鄉下貴一點,但種類豐富,可挑選余地大。 美食小結 吃過貴州美食,我這個老家四川的人也服了。自己總結貴州菜的特點是: 1、原料品種多,且都綠色環保,營養價值高,如各種菌類、竹筍、山野菜。 2、配料奇特,做工精致,色彩搭配鮮亮,佐料口味醇厚。 3、辣而不麻,咸鮮適口。貴州的辣椒肉厚綿和,沒有湖南的辣。貴州菜也不像四川用那么多花椒,菜吃起來比較清爽。涼菜中自行調制的醬汁還帶點兒甜味,做酸湯魚的酸辣椒就更加美味了,吃了會上癮。 正宗貴州菜價格不菲,而很多小店口味正宗、味美價廉。總之,吃過北京幾家所謂的正宗貴州菜館,貴且一點兒不地道。要吃還是來貴州,就是回家再吃減肥藥都值!
關鍵字: 中年人 凱里市 千斤頂 博物館 年輕人 招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