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之游】⑿在屯堡欣賞軍儺地戲——天龍屯㈢
在屯堡欣賞軍儺地戲
——天龍屯㈢
“屯堡文化”是明代西南軍隊屯田制的產物。但是,屯田制并非明代的專利,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漢文帝即有募民實邊之舉,漢武帝、漢宣帝皆使用軍隊屯田戌邊。在我國的歷史上,歷代都有不同規模的屯田,被統治者認為是加強邊防、綏靖一方的良策。明代在西南的屯田制是為了解決遠征軍的給養,達到長治久安,才“遣漢制夷”。大量的征南軍隊和江南移民的到來,這對鞏固明廷,開發西南,加強民族團結,起到了歷史性的作用。可以說,正是明代的屯田之舉,才有了今天燦爛多彩的“屯堡文化”。 屯堡民間藝術極豐富,最具代表性的是“戲劇活化石”地戲。地戲顧名思意就是以平地為舞臺圍場演出的戲劇。地戲源于明代的軍儺,它是由征南大軍帶入黔中的。屯堡人的祖先跳軍儺不是娛人,更多的成份是娛神,用這一種儺儀作為出征的祭典,振奮軍威,恐嚇敵人。其實,軍儺起源于宋代,而儺的歷史則可追溯到遠古的殷商時期,那時儺是一種祭典,一種祈神佑福的方式,最早專司儺儀的是殷代的“方相式”。隨著歷史的變遷,軍儺這一種軍隊專司的儀典逐漸演變成了今天屯堡人娛神娛人的地戲。地戲演的全是忠臣義士,演的全是報國殺敵的英雄故事,因此,地戲又是武戲。地戲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唱和舞。演員頭戴精美的“臉子”,腰圍鮮艷的彩裙,身背戰旗,持戈揚戟,在一鼓一鑼的伴奏下著粗獷、原始、拙樸的跳躍,間雜高亢嘶啞的唱腔,遠古戰爭的場面歷歷在目,演員由人而神,觀者的思緒已飄向歷史的空間。屯堡的地戲是一場接著一場,只要有游客,地戲就演。
黔中風光 (85)
黔中風光 (86)
黔中風光 (87)
黔中風光 (88)
黔中風光 (89)
黔中風光 (90)
黔中風光 (91)
黔中風光 (92)
關鍵字: 可追溯 天龍屯 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