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游記(上)
簡介:5月中下旬,我們自行設計、擬定了一條以黔東南為主的自助游線路:貴陽/黃果樹/七星橋景區/西江千戶苗寨/都勻市/荔波樟江/榕江(車江侗寨)/增沖鼓樓/從江/肇興侗寨/黎坪(地坪風雨橋)/錦坪/鎮遠/銅仁/梵凈山/鳳凰城。同行是一個十人團隊,男女各半,全是半百開外的“老頑童”,其中不乏經驗豐富的驢客和搜奇獵艷的色友。
沿途奇山秀水如詩如畫。九天時間讓我們領略不少黔東南神秘的茂蘭喀斯特森林地貌以及古寨特色和民族風情,近距離體會原始古樸的內涵。三千多公里旅程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親歷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精義,不僅定格了許多大自然的美麗畫卷,也定格了人生難得的精彩一刻。黔東南之旅為我們寫下了難忘的、開心快樂的一頁。
江山,確是如此多嬌!
肇興侗寨
5月18日,我們乘坐當晚飛貴陽的航班,帶著興奮、獵奇、又惶恐不安的心情,開始為期九天的黔東南自助之行。所謂惶恐不安是因為旅游路線是我們通過資料自行設計的,當中有些景點全是深山野嶺,其習俗、人情、風物、安全有如罩上一層神秘的面紗,還未猜透,還未摸著。云顛霧撞,兩個小時后到了貴陽,早在機埸苦候的貴州朋友駕車將我們接到旅社已是深夜,旅伴們迫不及待地將早是已洗之身縮進了陌生之床,醉山夢水去也。
19日,黃果樹是第一站,早晨的貴陽霧蒙蒙,很有涼意,車還未出市區,竟然讓我們看到了一幕趣事:一輛敞蓬的奔馳小車上站著一位身著半截時尚的妙齡mm手持花束在風霧中奔馳,揮舞著上肢不知對空中高喊什么,似是在擁抱天空、似是在擁抱大地、又似是想擁抱還未曾擁抱過的人。后面跟著長長一串小車,兩邊車窗都伸出長槍短炮對著前面瘋狂地掃射。可惜,我們來不及咔咔,湊湊熱鬧,迎娶的車隊已呼嘯遠去(原來當地的風俗是半夜12點以后就要開始迎親了,越早越好,夜里黑燈瞎火地結婚,盲摸摸的干活)。
黃果樹—一個由來已久的老景點,卻每日翻新著數不清的新客。不過,壯觀的瀑布并沒有我想像中那樣的壯觀,山水掩蓋不了的巖石就像向天嗥嚎的野獸獠牙,猙獰可怕。水霧交融處那條淡淡的彩虹一閃即逝,空有歡聲一片,千呼萬喚再也不肯出來。話需如此,清澈的山水還是開發了我的貴州印象—山明水秀;特別是水簾洞里的水滴,沁人心脾,好一個清涼世界。
黃果樹瀑布
天星橋;距黃果樹大瀑布下游5公里左右的一個景區,里面湖光山色,集石、水、根、藤、洞、瀑等喀斯特原生態之大成于一體的天然景觀,還算不錯,可惜水資源欠佳且漂浮物多d,人為布局多d,沿景區索路而行亦 要兩個多鐘。由于貴陽是我們轉折黔東南的歇腳點,因此,當日回到貴陽過夜,飯后夜游貴陽最具代表性的景點—甲秀樓
甲秀樓
20日,我們經凱里到雷山再轉入西江,沿途風光秀美,遠山朦朧有如一幅幅國畫丹青、近陌田垅更像一行行詩篇韻律,石塊堆砌、石片蓋頂的民居在陽光下展示著貴州的獨特風情,像是不舍但又無奈地目送著我們這群飛馳而去的過客。雷山入西江的路不好走,汽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著,好不容易到達了千戶苗寨,這是一個集一千多戶苗家同胞的中國最大苗族居住地。幽黑的房頂,木質的吊腳樓依山而起,鱗次櫛比,門鏤窗雕,銘刻著數千年的民族文化,被建筑界譽為民族建筑之瑰寶。據當地人說,住得越高越富有,不知是真是假。寨內青壯年男性同胞不多,(據說是到外面打工)所見的盡是老、弱、婦、孺,我們走訪了一些苗家,居中擺設陳舊,生活物質簡單,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漢化了,由于條件的限制,外間的事物對這里的人來說還是很茫然,當地政府為日后旅游業發展,讓每戶派出一人參加國語培訓。
西江千戶苗寨
中午,苗家小餐館為我們準備了一鍋極具貴州特色的風味菜—酸湯魚,及山鄉野菜。酸湯魚在黔菜算得上是苗家王牌菜,尤以凱里地區最為正宗,當地有“做不來酸湯嫁不了人”的俗語。西江苗寨小館當然不能為我們選料上乘,但更為原始厚實的風味正是我們千里尋求的根由,比起酒店那些程序式生產來得自然、淳樸。既然叫酸湯魚,菜的主角當然是魚(廢話),主人苗姑先將本地鯉魚煎至金黃色,再放入豆腐、番茄、大蔥、香菇絲、香葉、酸菜、辣椒、花椒、醋及調味料等,小屋頓時香霧迷漫,色欲誘人。吾等不敢怠慢,筷勺齊下,殺個不亦樂乎。哇!辣、倒不辣,不過馬上熱血沸騰,鼻尖汗如泉涌,包括我爾他。
酸湯魚
此菜魚香肉嫩、味厚湯濃,沒川菜麻,亦不及湘菜辣,柔中有剛、剛柔并濟。感覺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好客的主人介紹了當地的風土人情,臨別還與我們的驢友合影一幀。
由西江苗寨到都勻市,走了近三個鐘車,回程時汽車誤入了一條狹窄的山路,更加難行,但錯有錯著,上午顛簸了近四個鐘的山路,回來只用了一個鐘左右就走完,快哉!快哉!在凱里上了高速,都勻也就不遠了。
都勻市地方不大,是水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多民族集居地,城區無什么特別,有條商業街,商鋪地攤也能體現出這座小城的一種繁華,劍江流域被灰朦的夜色籠罩著,隱約中一架弧型的橋在幾朵燈飾烘托下點綴著夜空,算是入鄉隨俗吧,飯后溜溜,留個“曾經”來過。
21日,早上大雨瀝瀝,貴州“天無三日晴”早就耳有所聞,記得18日來貴那天,就是因為貴陽雷雨 而延誤航班兩小時之久,今日剛好第三天,好靈,好靈啊!由都勻去荔波,百多公里,路還算好走,一半高速,一半省道,由于雨天,霧掩群山,路上風景欣賞不到,幸好快到荔波天色就放晴,真多謝老天爺眷顧。荔波樟江小七孔景區,是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景觀渾然天成,涵碧潭柔美恬靜,古老的小七孔石橋,造型古雅簡樸,靜臥碧波,閑看群山。
小七孔古橋
臥龍壩截流成潭,悠藍深邃、幽綠如鏡,清澈見底。壩頭白浪沖天、飛流激湍
臥龍壩
樹在水中生、溪流石上淌的水上森林,屬于罕見的巖溶地貌,這里的千百株樹木全都植根于水中的頑石,又透過頑石扎根于河床。水中有石,石上有樹,樹植水中,這種水、石、樹相偎相依的天然奇景,令人耳目一新。老樹盤根錯節、穿溪截流,人穿行其間,有種踩波踏浪、飄飄欲仙的感覺,真人間仙境也。需說秀色可餐,但吾等乃五谷凡人,食欲天性,林間小食風味十足,一條竹筒飯,兩只青山桃,背倚老木,面臨流溪,實人生第一回,日后茶余飯后也可對兒孫嘮叨。
離開荔波已是下午四點多,還要去榕江過夜,車程不短,在路上隨便吃點裹腹,便勿勿趕路,翻山越嶺,到榕江已近晚上十一時。一部分人找落腳點,一部分人搶入正要打烊的食肄……閑話休提。
22日,榕江三寶千戶侗寨,號稱“天下第一侗寨”是中國最大的侗族聚居地。天剛亮,我們就出發,離榕江縣城不遠,一會兒就到。精雕細琢的木構寨門和風格獨特的侗家鼓樓,屋檐飛鳳游龍,栩栩如生。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寨內民風淳樸厚實、自耕自織。鵝卵石道、臨江洗槌。朝陽、晨霧、古榕、老屋,唉!夠你窮追猛拍。巧的是遇上貴州“多彩舞蹈大賽蓉江選拔賽”在當地舉行,有幸一睹多種民族的風采。可惜,今日增沖路遠,不敢留連,平白錯過了這幕,這可是五年一次的盛會啊!有一點依依,有一點眷戀,亦帶著一種惆悵,一種遺憾追向漸遠的同伴。
車江侗寨
不知跨過幾座山,也不知跨過幾道梁,君行已不早,路上少行人。借問增沖何處是,侗民搖指向前行。哈哈,篡改前人詩句,一大罪也。不過也確實如此。幾經周折終于見到這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盧山真面目。然而,好像有點訪貧問苦的味道,增沖侗寨處在深山重重之中,交通十分落后,生活物資缺少,一條小河,兩邊吊腳樓依河而起,沿山筑寨,村民就在小河上捶衣、放養、梳洗、沐浴。寨內一座塔樓,拔地而起,經年的風雨侵蝕,顯得古老殘舊,不過雄風還在,依然風采。讀得出當年的輝煌,侗族的驕傲,這就是全國有名的清代遺物—增沖鼓樓:杉木結構,呈寶塔形,雙葫蘆頂。樓高25米,共13層。建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 高處兩層八檐八角傘頂形,是鼓樓的頂部,內置有皮鼓一面, 作為召集寨中族人議事和報警之用。這兩層采用斗拱結構,孔隔交錯,工藝精美。
增沖鼓樓
增沖鼓樓是一九八八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不過我們看不到有絲毫保護痕跡,只看到它還在風雨中搖曳,或許是明天,或許是明年,或許是……都會隨風而去。
寨內沒有餐館或小排檔什么的,如果你想祭祭五臟廟,當地人就會告訴你“不用找,你可以隨便上哪家,他們都會為你煮”。真的不用找了,憨厚樸實的內涵在這里得到解讀。他們生于斯,長于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世代留傳下來的就是這種淳樸的民族風情。
侗家自織
告別增沖,一路豪歌又出發,下一個目的地是到從江歇腳。可是,剛轉上一個山頭,汽車就陷入一個泥坑,團隊就是團隊,穿著紅、黃、蘭、白、黑的我們不由分說,拉枯枝的、撿石頭的,填泥坑的,忙個不亦樂乎,笑容依舊,在荒山上上演了一埸男女平等、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編寫出這次旅途的第一首插曲。沿途山高路陡,村店難覓,錯過了就餐時間,加上見到好的景物(如侗家古法織布、芭莎侗寨、從江鼓樓等),總是一人發燒、全車感冒,寧可拍錯,決不放過。在貴州居然玩起了過“節食節”。
——By草物風華
關鍵字: 千戶苗寨 荔波樟江 貴州 黔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