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南竹海行
宜賓,蜀南,百里方圓,全是竹。
中國人愛竹,是因為中國人特別像竹。
三千年華夏國粹里,竹是詩,是酒,是歌,是畫,是令人沉醉、令人驚悸的陰柔之美,東方人的美。風霜雪雨,四季不同,竹的色調也不同,人們的評價更是不同。
舜帝南巡,死于蒼梧。兩個愛妃娥皇、女英,明知夫君已去,仍千里奔喪,雙雙墜于湘江。她們悲慟的身姿化為婆娑搖曳的竹干,哭虞舜的淚水便化為竹干上的點點竹斑,凄凄婉婉,悠悠瀟瀟,此為瀟湘之由來。后來什么“瀟湘妃子”、“瀟湘淚”、“瀟湘院”,皆典出于此。經屈原、韓愈等宗師的渲染,一說到湘君、湘夫人,就使人想到竹林,一見到竹林,就想到女人的淚。尤其是下小雨的時候,點點玉珠順著細窄的翠葉蒙蒙灑落,如泣如訴,纏纏綿綿,哀怨嬌嗔,令人心碎。在蜀南竹海,有一種喚作“慈竹”的竹,紛紛細雨中,更顯得圓潤剔透,嬌翠欲滴,一擺一動,送萬種風情,現百般誘惑,任誰,都想走過去輕輕撫摸,似乎在拭抹美人的眼淚。這種憐憐無助依偎在你胸口上的感覺,正是竹雨的魅力。憐惜之心一起,柔柔的竹雨再一飄來,人,馬上就能生出那永不泯滅的天良。
還記得唐代的“竹溪六逸”、西晉的“竹林七賢”嗎?七賢中,我最喜歡嵇康。他除了愛喝酒、死得可憐、一生瀟灑風流外,最讓人稱絕的,他還是個音樂家,在竹林中,他譜成了一曲千古絕唱《廣陵散》。古今書籍對此曲記載頗多,可惜失傳。沒聽過也好,可令后人任意想象……晚霞時分,竹海之中,阮籍劉伶等酒仙,盤坐在落滿竹葉的地上,燙上一壺菊酒,或泡上一壺竹茶,一陣微風透著竹林間隙巡巡拂來,嵇康倚坐竹下,白衣白袍,面前一尾竹琴。幾個美麗的少女,拋甩著長長的彩袖,隨著竹風,踏著弦拍,在你眼前舞著舞著……那是一首詩,一幅畫,或是在詩畫中復活的那一曲《廣陵散》。
說到竹雨,就想到竹風,竹雨是女人的淚,竹風是男人的詩,加在一起,旋回起伏,抑揚頓挫,任你遐想,那是愛,也是竹的詩韻。
天生萬物,代代衍化,無論是誰,都應有個靈魂。竹也一樣。竹干中,空空的,隱一股清白浩然之氣;竹節處,鼓鼓的,顯耿耿孤傲不屈之節;竹葉間,沙沙的,滌無盡浮華紅塵之戀;竹林里,柔柔的,卷絲絲春花秋月之簾。偶在竹徑行走,一瞬間,靈臺清澈,明心見性,清風掠過,氣血舒張,那浩浩蕩蕩的清氣,使人觸覺到棄絕雜念的禪界,這禪界,是古來今往多少儒生佛子追求的境界!士大夫講究氣節,所謂臣節、國節、妻節、子節者也,惟遇高風才亮得名節。何謂高風?即霜寒之風。愈是霜寒,愈是清冷,竹干愈挺得筆直俊拔。古人將孤松、寒梅與傲竹并稱“歲寒三友”,百代千朝,稱誦不絕。當知竹子除了這似水的柔情,還有那倔強陽剛的一面。
在竹海,最震撼我的,是那種一竹倒下,萬竹爬起,前赴后繼,勃勃跟上的生命力。竹生筍,筍破土而出,再成為竹,一年獨立,二年長成,五年成林,十年成海,如此循環,如此繁衍,如此頑強!在萬樹叢中,論氣勢,看陣仗,說意志,比堅韌,惟我竹君也!
在竹海,竟然沒有一根雜樹。無論多粗多壯多有來頭的樹,只要你不是竹子的同類,就必然被千萬桿竹層層包裹,軋干養分,困于孤城,枯死絕地,最后,化為竹海的養料。過往之輝煌,不留一絲痕跡。天下樹種,說到萬眾一心,團結一致,患難相助,榮辱共生的群體意識,也惟我竹君!
這些,才是竹的靈魂,竹的神髓,竹的奧秘,竹的精神所在。所謂竹的精神,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蜀南竹海,與別處竹海不同,其林中,有溪,有石,有橋,有瀑,曲曲彎彎,高高低低。如你漫步到竹徑的山泉旁,俯下身來,雙手一捧那沁人肌膚的泉水,潑在臉上,涼涼的,滑滑的。站起身,深深吸一口天地清氣。再靜下來,閉目傾聽,無窮無盡的竹海中那巡回激蕩的陣陣沉濤,你用心,必可感觸到百里外的層層遠山。然后,你背著手、昂起頭、緩緩地、不徐不疾地繼續往前走。拐過一道青石巖,百米開外,薄薄的水霧里,朦朧所現,一座根根綠竹搭就的酒樓。一股肉香氣,一股融入竹海、而不能以葷素來品評界定的肉香氣,被潮潮的輕風徐徐送來,那是竹筒飯。竹海里,竹子自然多得是。用竹下的清泉淘一把白米,盛入新鮮的竹筒里,放進幾塊用松脂細細熏制的臘肉,捂上蓋子,再在干柴與竹葉上燃一把火,架一個鍋,把竹筒蒸熟。此時,你告訴自己,天下間所有的大事皆可放下,你,只想吃飯。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凡清雅之士,都在庭園里種幾棵竹。佛祖釋迦牟尼剛出道時,講經的第一座寺院,也是全世界的第一座寺院,就是竹子搭的,叫“竹林精舍”。觀世音菩薩也一樣,拜觀世音的,都知她身后有一片紫竹林。記得春秋時晉文公為報答他的恩人、當時已歸隱的介子推,派兵逼他出山做官,可介子推不愿意,背著老母躲入竹山。晉文公放了一把火,不一會兒,山上的竹全燒光了,介子推母子也燒成焦炭,卻始終沒有出來。一代隱世高人生于竹山,死于竹山,也算歸得其所了。蜀南竹海,古代的名士來過不少,如李白、黃庭堅等,也隱居過一些高人。每個覺得做人比做官更重要、人格比功名更高貴的孤臣書子,都會有飄然出世之感,都會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慨,都會喜歡種竹賞竹伴竹。這便是竹的高潔。
除了名人雅士,老百姓也愛竹。幾千年了,人們歌竹林而悅目,制竹椅而坐躺,造竹板而擊敲,扎竹筏而漂蕩。時而,還舞竹劍而激昂,吹竹簫而回腸,品竹筍而滋生,書竹簡而飛揚。人與竹,竹與人,那么多年了,又豈能分扯得開?竹任人砍伐,任人排遣,卻從來沒索取過什么回報,這才是竹的秉性,中國人的秉性。
此次觀竹,最叫絕的,是在百里竹海上空坐纜車。據說,只有蜀南竹海才有。在竹林里可透悟人生、滌蕩紅塵,那在竹林上面呢?君不見那浩渺無邊、壯闊無窮的翠色之海、綠色之浪?叢叢竹中,間歇幾戶人家,白云深處,錯落幾座紅崖,漫山錦繡,盡入詩畫。誠所謂“水中更見竹精神”。林海里,隱隱約約的,千百條溪流激起層層水霧,團繞在條條竹枝間。再與竹葉溢出的縷縷清氣合為一處,化作裊裊雨煙,旋轉著,交合著,由一種無形的力量將這滿山遍谷的清白神靈之氣,凝聚飽滿,迸發出來,盡意地拋向高空……我們,坐在空中的纜車上,享受的,等待的,就是這一刻。宜賓,蜀南,百里方圓,全是竹。
中國人愛竹,是因為中國人特別像竹。
三千年華夏國粹里,竹是詩,是酒,是歌,是畫,是令人沉醉、令人驚悸的陰柔之美,東方人的美。風霜雪雨,四季不同,竹的色調也不同,人們的評價更是不同。
舜帝南巡,死于蒼梧。兩個愛妃娥皇、女英,明知夫君已去,仍千里奔喪,雙雙墜于湘江。她們悲慟的身姿化為婆娑搖曳的竹干,哭虞舜的淚水便化為竹干上的點點竹斑,凄凄婉婉,悠悠瀟瀟,此為瀟湘之由來。后來什么“瀟湘妃子”、“瀟湘淚”、“瀟湘院”,皆典出于此。經屈原、韓愈等宗師的渲染,一說到湘君、湘夫人,就使人想到竹林,一見到竹林,就想到女人的淚。尤其是下小雨的時候,點點玉珠順著細窄的翠葉蒙蒙灑落,如泣如訴,纏纏綿綿,哀怨嬌嗔,令人心碎。在蜀南竹海,有一種喚作“慈竹”的竹,紛紛細雨中,更顯得圓潤剔透,嬌翠欲滴,一擺一動,送萬種風情,現百般誘惑,任誰,都想走過去輕輕撫摸,似乎在拭抹美人的眼淚。這種憐憐無助依偎在你胸口上的感覺,正是竹雨的魅力。憐惜之心一起,柔柔的竹雨再一飄來,人,馬上就能生出那永不泯滅的天良。
還記得唐代的“竹溪六逸”、西晉的“竹林七賢”嗎?七賢中,我最喜歡嵇康。他除了愛喝酒、死得可憐、一生瀟灑風流外,最讓人稱絕的,他還是個音樂家,在竹林中,他譜成了一曲千古絕唱《廣陵散》。古今書籍對此曲記載頗多,可惜失傳。沒聽過也好,可令后人任意想象……晚霞時分,竹海之中,阮籍劉伶等酒仙,盤坐在落滿竹葉的地上,燙上一壺菊酒,或泡上一壺竹茶,一陣微風透著竹林間隙巡巡拂來,嵇康倚坐竹下,白衣白袍,面前一尾竹琴。幾個美麗的少女,拋甩著長長的彩袖,隨著竹風,踏著弦拍,在你眼前舞著舞著……那是一首詩,一幅畫,或是在詩畫中復活的那一曲《廣陵散》。
說到竹雨,就想到竹風,竹雨是女人的淚,竹風是男人的詩,加在一起,旋回起伏,抑揚頓挫,任你遐想,那是愛,也是竹的詩韻。
天生萬物,代代衍化,無論是誰,都應有個靈魂。竹也一樣。竹干中,空空的,隱一股清白浩然之氣;竹節處,鼓鼓的,顯耿耿孤傲不屈之節;竹葉間,沙沙的,滌無盡浮華紅塵之戀;竹林里,柔柔的,卷絲絲春花秋月之簾。偶在竹徑行走,一瞬間,靈臺清澈,明心見性,清風掠過,氣血舒張,那浩浩蕩蕩的清氣,使人觸覺到棄絕雜念的禪界,這禪界,是古來今往多少儒生佛子追求的境界!士大夫講究氣節,所謂臣節、國節、妻節、子節者也,惟遇高風才亮得名節。何謂高風?即霜寒之風。愈是霜寒,愈是清冷,竹干愈挺得筆直俊拔。古人將孤松、寒梅與傲竹并稱“歲寒三友”,百代千朝,稱誦不絕。當知竹子除了這似水的柔情,還有那倔強陽剛的一面。
在竹海,最震撼我的,是那種一竹倒下,萬竹爬起,前赴后繼,勃勃跟上的生命力。竹生筍,筍破土而出,再成為竹,一年獨立,二年長成,五年成林,十年成海,如此循環,如此繁衍,如此頑強!在萬樹叢中,論氣勢,看陣仗,說意志,比堅韌,惟我竹君也!
在竹海,竟然沒有一根雜樹。無論多粗多壯多有來頭的樹,只要你不是竹子的同類,就必然被千萬桿竹層層包裹,軋干養分,困于孤城,枯死絕地,最后,化為竹海的養料。過往之輝煌,不留一絲痕跡。天下樹種,說到萬眾一心,團結一致,患難相助,榮辱共生的群體意識,也惟我竹君!
這些,才是竹的靈魂,竹的神髓,竹的奧秘,竹的精神所在。所謂竹的精神,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蜀南竹海,與別處竹海不同,其林中,有溪,有石,有橋,有瀑,曲曲彎彎,高高低低。如你漫步到竹徑的山泉旁,俯下身來,雙手一捧那沁人肌膚的泉水,潑在臉上,涼涼的,滑滑的。站起身,深深吸一口天地清氣。再靜下來,閉目傾聽,無窮無盡的竹海中那巡回激蕩的陣陣沉濤,你用心,必可感觸到百里外的層層遠山。然后,你背著手、昂起頭、緩緩地、不徐不疾地繼續往前走。拐過一道青石巖,百米開外,薄薄的水霧里,朦朧所現,一座根根綠竹搭就的酒樓。一股肉香氣,一股融入竹海、而不能以葷素來品評界定的肉香氣,被潮潮的輕風徐徐送來,那是竹筒飯。竹海里,竹子自然多得是。用竹下的清泉淘一把白米,盛入新鮮的竹筒里,放進幾塊用松脂細細熏制的臘肉,捂上蓋子,再在干柴與竹葉上燃一把火,架一個鍋,把竹筒蒸熟。此時,你告訴自己,天下間所有的大事皆可放下,你,只想吃飯。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凡清雅之士,都在庭園里種幾棵竹。佛祖釋迦牟尼剛出道時,講經的第一座寺院,也是全世界的第一座寺院,就是竹子搭的,叫“竹林精舍”。觀世音菩薩也一樣,拜觀世音的,都知她身后有一片紫竹林。記得春秋時晉文公為報答他的恩人、當時已歸隱的介子推,派兵逼他出山做官,可介子推不愿意,背著老母躲入竹山。晉文公放了一把火,不一會兒,山上的竹全燒光了,介子推母子也燒成焦炭,卻始終沒有出來。一代隱世高人生于竹山,死于竹山,也算歸得其所了。蜀南竹海,古代的名士來過不少,如李白、黃庭堅等,也隱居過一些高人。每個覺得做人比做官更重要、人格比功名更高貴的孤臣書子,都會有飄然出世之感,都會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慨,都會喜歡種竹賞竹伴竹。這便是竹的高潔。
除了名人雅士,老百姓也愛竹。幾千年了,人們歌竹林而悅目,制竹椅而坐躺,造竹板而擊敲,扎竹筏而漂蕩。時而,還舞竹劍而激昂,吹竹簫而回腸,品竹筍而滋生,書竹簡而飛揚。人與竹,竹與人,那么多年了,又豈能分扯得開?竹任人砍伐,任人排遣,卻從來沒索取過什么回報,這才是竹的秉性,中國人的秉性。
此次觀竹,最叫絕的,是在百里竹海上空坐纜車。據說,只有蜀南竹海才有。在竹林里可透悟人生、滌蕩紅塵,那在竹林上面呢?君不見那浩渺無邊、壯闊無窮的翠色之海、綠色之浪?叢叢竹中,間歇幾戶人家,白云深處,錯落幾座紅崖,漫山錦繡,盡入詩畫。誠所謂“水中更見竹精神”。林海里,隱隱約約的,千百條溪流激起層層水霧,團繞在條條竹枝間。再與竹葉溢出的縷縷清氣合為一處,化作裊裊雨煙,旋轉著,交合著,由一種無形的力量將這滿山遍谷的清白神靈之氣,凝聚飽滿,迸發出來,盡意地拋向高空……我們,坐在空中的纜車上,享受的,等待的,就是這一刻。
由于天清云淡,四野空寂,每座相距二三十米的纜車,視聽度都極為清晰,可以相互談話、打趣。這竹海,將人與人的距離,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又拉近了許多、許多。只有在高空上,極目俯視,你才能真正領略到什么叫竹海,才會發現自身的渺小,才會感佩大自然的神奇,此刻所見,才是竹海的氣魄、竹海的抱負,也即是竹的胸懷,中國人的胸懷。
這是二十世紀最后一個冬天。此時京師,霜風凜凜,一派蒼涼,雖有易水之狂歌,燕趙之慷慨,又怎比得上來到蜀南,觀此竹海?!在南國清越的古箏伴繞下,去體悟禪理,去凝思詩韻,去超越美學,去傾注柔情,去洗滌心靈,去舒展經脈,去奉獻自我,去修磨心性,去探索人生之秘密和宇宙之偉大,去吸納山川之靈秀和日月之精華,去將自己融匯入這干干凈凈、清清白白、透透徹徹的竹世界里……惟有此,你才會愛上這些竹,這片竹海,以及這竹子的精神。
如果你是中國人,就該有這種精神。
關鍵字: 中國人 蜀南竹海 觀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