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阿里
17世紀中,古格王朝發生內亂,國王之弟請拉達克軍隊攻打王宮,王朝被推翻。古格覆亡后,并入拉達克(今克什米爾)一段時間,后被以達賴喇嘛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重新收回。
古格王國的統治中心在扎達象泉河(藏語為朗欽藏布)流域,北抵日土,最北界可達今克什米爾境內的斯諾烏山,南界印度,西鄰拉達克(今印占克什米爾),最東面其勢力范圍一度達到岡底斯山麓。其都城札不讓位于現扎達縣城西18千米的象泉河南岸。札不讓北面的香孜、香巴、東嘎、皮央遺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達巴、瑪那、曲龍遺址等,都具有相當的規模。
古格王朝崇尚佛教,多次派人到克什米爾學經,翻譯佛經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歷數百年不衰。1042年,印度高僧阿峽底到阿里地區弘法,使阿里成為佛教復興之地,佛教史稱之為“卜路弘法。
古格在西藏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吏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當時古代印度的許多重要佛教教義,就是從這里傳入西藏腹心地區的,這里又是古代西藏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之一。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國,王朝的建立大概從9世紀開始,在統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建立的,到17世紀結束,前后世襲了16個國王。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范圍最盛時遍及阿里全境。它不僅是吐蕃世系的延續,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點,并由此逐漸達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吐蕃王朝末代贊普郎達瑪時期,滅佛毀寺,不少避難僧人遠遁阿里。阿里地處西部邊境,深受大食、印度的影響,加上又是苯教的發源地,所以便成為各種思潮、各種力量匯集之地。公元843年朗達瑪被一位僧人刺殺,內戰紛起,4年后平民起義,吐蕃王朝崩潰。之后先后曾出現大小7個王國,西藏長期處于藩王割據局面。
關鍵字: 克什米爾 古格王國 象泉河 阿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