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頓節——去哲蚌寺看曬大佛
一提起雪頓節,我們就會想到哲蚌寺曬佛,這可是雪頓節的重頭戲。七八月份來西藏旅游的人莫不以看到曬大佛為榮。
每年藏歷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的雪頓節。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子的節日,因此又叫“酸奶節”。
在雪頓節期間有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和規模盛大的曬佛儀式,所以也被稱之為“藏戲節”、“展佛節”。傳統上,雪頓節以展佛為序幕,要表演藏戲看藏戲、群眾游園,同時還有精彩的賽牦牛和馬術表演等。
哲蚌寺曬佛
哲蚌寺曬佛
作為節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矚目的儀式。早上8點鐘,哲蚌寺背后的半山腰上,隨著凝重、莊嚴的法號聲,一幅500平方米的、用五彩絲綢織就的巨大釋迦牟尼像徐徐展露出祥和的容顏。數萬名信徒和深受感染的游客無不雙手合十,頂禮膜拜。
哲蚌寺,是公元1416年由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四弟子降央曲結所建,占地25萬平方米,是西藏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群分4500平方米的措欽大殿、堆松拉康三世佛殿、四大扎倉(經學院)、甘丹頗章大殿等,因其白色外墻建筑依山而建,從遠處看來像很大的米堆,而米堆在藏語稱作哲蚌,這就是哲蚌寺名稱的由來。
藏戲
藏戲演出為另一重頭戲。從雪頓節的第二天開始,在羅布林卡、布達拉宮對面的龍王潭公園內,藏戲隊伍會每天不停歇地從上午11點直唱到暮色降臨。據說,因為時間有限,這已經是提取劇目中的精華部分,否則一出戲會唱上幾天,表演者自得其樂,觀賞者更是樂此不疲。
卡墊鋪在草地上,親朋好友閑適地圍坐在一起,擺上青稞酒、酥油茶,和各種藏式點心,很多藏民一邊聽著藏戲,一邊搖著手中的轉經筒,或是捻著佛珠。
藏戲的故事,有《諾薩法王》、《文成公主》等,其高亢動人的唱腔、抑揚頓挫的獨白、神奇瑰麗的臉譜、古樸肅穆的服飾、優美動人的舞姿,歷經600余年的洗練,藏戲散發著一種渾然天成、底蘊豐厚的獨特魅力。
雪頓節的來源
17世紀以前,西藏的“雪頓”活動是一種純宗教活動。那時按照佛教的法規戒律,夏季有好幾十天禁止僧人出門,要行長凈,更安居之事直到解制,在開禁的日子,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百姓要準備酸奶進行施舍,這就是“雪頓”的來源。17世紀中葉,開始增加演出藏戲,并形成固定的“雪頓節”,但宗教和文娛活動的范圍仍局限在寺廟內外,在拉薩主要以哲蚌寺為中心。18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并為達賴夏宮,于是雪頓節的活動開始移至羅布林卡,市民及周圍民眾被允許入園觀戲,逐漸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節日儀式。舊時西藏,雪頓節的活動方式大致是這樣的:藏歷6月29日,各地藏劇團一早到布達拉宮向地方政府報到,并舉行簡單的儀式表演,然后到羅布林卡向達賴致意,晚上回哲蚌寺。6月30號,在哲蚌寺演出一天藏戲。7月1日,來自各地的劇團在羅布林卡進行聯合演出。7月2日至5日,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薩4個地方的劇團輪流各演一天廣場戲。節日期間,噶廈政府機關放假,全體官員集中在羅布林卡陪達賴看戲,中午噶廈設宴招待全體官員,席間要吃酸奶。拉薩廣大市民和郊區農民也穿上盛裝,帶上吃喝用品,前往羅布林卡觀看演出。
關鍵字: 哲蚌寺 西藏旅游 雪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