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
文都寺也稱邊都寺,藏語稱“文都貢欽扎西曲科爾朗,意思為“文都大寺吉祥法輪洲,位于縣城西南17公里處。文都寺的初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以前。據傳,最初在今寺院上方建有小經堂,元初,薩迦人阿什旦(即后來文都千戶第一代)率族遷來循化地區,阿什旦生有二子,一子占據今文都地區,一子占據中庫地區,成為以后文都寺的主要經濟支持者。薩班袞噶堅贊(11821251)時期,薩迦派僧人在今街子村建一護法殿,后撒拉族遷居街子,該護法殿被遷至文都寺這就是今文都寺 護法殿的前身。該殿所供靈塔,傳以薩迦派高僧衣物裝藏,具有薩迦派特點。
文都寺建成格魯派寺院當在明建文四年(1402),進一步完善于明末。《安多政教史》載:“后來,該寺以曲結扎巴堅贊為首的僧俗眾人獻寺于葉什姜活佛加央羅哲。葉什姜活佛加央羅哲(16511733),今青海黃南州同仁縣夏卜浪人,青海藏傳佛教界傳為同仁縣隆務寺曲哇倉活佛羅桑丹貝堅贊的轉世,由第一世夏日倉活佛噶丹嘉措(16071677)于同仁扎西奇寺授給比丘戒,曾去西藏下密院和扎什倫布寺密宗學院專學密宗,獲得“俄仁巴(密宗博士)學位,故又稱他為“俄強。返回故鄉后,于清康熙35年(1696年)在今同仁縣蘭采鄉修行處建寺,取名“葉什姜桑旦群佩林,“葉什姜遂成為這一轉世系統的佛號。自從曲結扎巴堅贊等獻寺后,歷輩葉什姜活佛成為文都寺寺主。
文都寺是循化地區最大的寺院,該寺座西向東,依山而建,背山農田連片,南為拉代村莊,東面照山為自然林區,一片蒼翠。全部建筑占地80余畝,主體建筑有大經堂、三世佛殿、東科爾.多居嘉措靈塔殿、香維拉康、十一面觀音殿、稱做勾倉拉康的彌勒殿、護法殿、森康、吉康等10座殿堂,共計房屋342間。
文都寺的活佛系統有十個,主要有:葉什姜(通稱大葉什姜,為該寺寺主,地位最高,全寺法臺由他任命)、堪布倉(也稱“小葉什姜活佛。據載,一世葉什姜的管家格隆加央扎巴也是加央羅哲的弟子,1753年去世后,信徒們以1754年出生于賽曲瑪的根敦丹巴達吉為其轉世,派生出一個新的活佛系統)、尕德合倉(也是循化秀日寺寺主)、賽卡唱、初麻倉(曾代葉什姜活佛主持文都寺寺務)等。
文都寺主要的宗教活動節日為正月祈愿法會,從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四月守齋戒會,農歷四月初七、初八兩天;夏季學經期,農歷四月十五至五月十五,其中四月十五,藏傳佛教認為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成道、入滅的日子,此日該寺設千供供養諸佛,眾僧誦經祈禱;住夏期,從農歷十五到八月初一;秋季學經期,自八月二十五到九月十五;十月五供法會,從十月二十五到十一月一日;年終施食供養會,從臘月初五到十一日。
文都寺是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大師幼年學經的地方,也是他回故鄉后進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關鍵字: 蘭采鄉 同仁縣 護法殿 薩迦派 觀音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