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橋活佛湯東杰布
明洪武十八年(藏歷第六饒迥陰木牛年,公元1385年),湯東結布誕生于后薪昂仁宗沃迦拉孜地方,原名措吉達葛。
珠欽鐵橋大師湯東杰布是藏傳佛教香巴噶舉的一位著名高僧。他以僧人修行不能只待在寺院或山洞里,而應云游大下幫助眾生解除一些實際危難的主張和實踐而聞名于世。
1430年,當他營建據說是西藏地區的第一條鐵索橋時,由于人力、財力有限,技術上也有困難,造橋工程難以進展。湯東杰布不好再向已作支援的信徒和大小施主募捐,就另想辦法。當時建橋民工中有山南來的能歌善舞的七姐妹(一說是七兄妹),湯東杰布吸收民間和宗教中各種戲劇因素編排節目,設計唱腔和動作,改進鼓鈸伴奏,利用并進一步發展、豐富了白面具戲,指導七姐妹排演,以在衛地區進行募捐演出。七姐妹聰穎俊麗,舞姿輕盈飄逸,歌聲優美動聽,觀者都覺新奇美妙,同聲贊嘆她們是天女下凡。藏語稱仙女為“拉姆”,藏戲被稱作“拉姆”,即由此而來。
后來湯東杰布回到家鄉日吾齊寺后,將白面具改成藍面具,以表演“溫巴薩江薩堆”的開場節目,亦稱“溫巴頓”,主要是凈場祭祀、祈神驅邪。同時發展的還有“達通”“達仁”“扎西”等多種唱腔。這個節目演完后,由湯東杰布手搖嘛呢輪講經,或以“喇嘛嘛呢”講唱佛本生故事。
1437年,由后藏謝通門地方土酋王“藏杰布”作施主,修建扎西孜鐵橋,湯東杰布仍用演節目的辦法搞募捐。在演出中還增加了兩個具有群眾性的節目,一個叫“甲魯晉拜”,即為甲魯祈神賜福;一個叫“拉姆魯嘎”,即為仙女歌舞歡慶。甲魯,是后藏謝通門一帶對家族長老的習慣稱呼,在募捐演出時,匕姐妹的溫匕歌舞表演激起了家族長老們的興致,他們頭戴大紅高帽,身穿衣領上配有十字四花裝飾的氆氌大袍,也上場同七姐妹同舞同歌。后來湯東杰布把溫巴、甲魯、拉姆三個節目連接融合起來,就形成了一直保留至今的比較完整。豐富而有特色的藍面具戲開場儀式。原來比較簡單粗獷的白面具戲開場儀式,也向藍面具戲學習,使兩者的開場儀式有所接近。
據《湯東杰布傳》載,湯永杰布主持修建的大型鐵索橋有五十八座、木橋六十座、木船渡口一百一十八個。修建這么多橋梁和渡口,他除開云游化緣求得大小施主和信徒們的援助外,主要是組織募捐演出。他在長期的排練演出歲月中,不僅創造了開場戲,還編演廠許多正戲故事,如把佛經故事編演成《智美更登》和《諾桑王子》。
基于湯東結布對社會的巨大貢獻,人們親切地贊譽他為“鐵橋活佛”。湯東結布一生為西藏交通的開拓、造福人民,為藏戲的創立、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他在廣大僧俗百姓的心目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受到了人民的愛戴和世世代代的緬懷。人們用各種形式歌頌、紀念他。
至今在許多藏戲演出場地中間的一桌子上都供有湯東結布的塑像或畫像,開場戲中有為祭頌他而編演的藏戲故事內容;看戲的觀眾在捐贈東西以前,首先要在湯東結布的像前敬獻哈達,以示謝恩等等。在湯東結布的故鄉昂仁以及拉孜、薩迦等地的群眾,甚至還保留著一種紀念、緬懷其卓越功績的傳統儀式:每逢大家觀看藏戲表演時,都要帶一些青油和羊毛,將這些禮物送給戲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鐵索上,以保存好湯東結布所建的(早不復存的)鐵索橋上,致其不銹,永存于世。這一方面表現了人民群眾對湯東結布的無限崇敬之情;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鐵索橋的興建與藏戲起源的淵源的歷史關系。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廟里,也常可看見供著一位白須白眉、神態安詳、和藹可親、手持八節鐵索的湯東結布畫像或塑像。
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在湯東結布逝世百余年之后,后人居美登切創作的《湯東結布傳記》(原類烏齊木刻奉已佚失,現有德格木刻本傳世)問世,全書174頁,將他奉為珞瑜地區之王,敘述了鐵橋師(又稱為藏戲的“祖師爺”)湯東結布神奇奮斗的一生,高度地贊揚了他為藏族人民,為藏族文化事業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關鍵字: 布 拉孜 昂仁 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