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喀納斯西線白哈巴雙湖自然保護區(8.26)
拌面就是我在山里三餐的標準內容了。
d3
實際上白哈巴不僅是蒙古族圖瓦人的村落,也住著一半哈薩克族人,站在村北的山上有中國移動通訊塔的地方,可以俯視整個村落,它有兩條街,一條石子路排列著個把住宿、餐廳,和商亭,另一條土路就根本沒有商業氣息了,除中午時分有來自喀納斯的旅游巴士的幾十分鐘的短暫造訪,整個村落就歸于寧靜了,陽光下,時有陰云飄來,轉眼即過,只有暫時屬于我的牧場、畜群、木屋、圍欄、炊煙和不通漢語的人們。(電 和自來水是肯定沒有的)
身為森林警察的店老板介紹說,他家一座木屋要60方木材,砍伐近百顆樹,現在樹木被禁止砍伐,村中全是舊木屋了,純粹由原木搭建(無金屬連接件),凸顯古樸氣息。有驢友自合木騎馬到喀納斯后來到白哈巴,道出合木與白哈巴木屋的不同,前者是電鋸新木屋,規劃有序;而白哈巴是真正的原生態的斧砍木屋。
黑頸白腹灰背的小雀如麻雀一樣常見,誰家的牛犢溜進我們的院子,推都推不動。木屋旁的紅松有三四百年了,只是烏鴉群賴在上面不走。(小提示;方便應該早晨去,那時候蒼蠅還沒有上班)
d4
今天進行白哈巴-那仁牧場--雙湖和喀納斯湖-林場休息站――白哈巴 的三天騎行(一個向導,兩匹馬共750元)。為了避開如王府井一樣熱鬧的喀納斯湖景區,我選擇了雙湖自然保護區(當然費些周折,但是沒有門票和強制車費了)白哈巴到那仁牧場有石子路48公里,但我們的翻山馬道更近些。
馬兒的穿越能力讓我折服,石崖陡坡30度,沒膝溪流30m寬,順利通過,就是過樹林的時候不太考慮我的高度。一望無際的牧場與森林交錯呈現,翻過一座丘陵同樣景色又被復制在眼前,怪異的云朵懸在藍天。61歲的哈薩克向導啊艾(大叔的意思)頗受牧民尊敬,兩次停歇在松林白樺旁的牧民家,都受到熱情款待(免費),坐在木屋或氈房中,酸奶、奶茶、馕、羊脂和不知名的奶制品鋪滿一桌,當然要備些小禮品,我發煙。反正也聽不懂哈薩克語,環視房內除了小桌僅有一席站室內面子一半的炕,一堆被子,一個爐子,幾把暖壺是奶茶必用的,一架子鍋碗瓢盆的餐具,還有一臺不會出聲的老式大收音機,一貧如洗的感覺。但是他們擁有的數百只羊,數十匹馬價值50萬呢。
被美景刺激6、7小時后我們來到了那仁牧場,一彎碧水(雪水融化)貫穿這2乘7公里的狹長山谷草原(gps顯示海拔1380m)。養育了數以萬計的牛、馬和駱駝。這里沒有提供住宿餐飲的地方,借宿到跑運輸的那澤爾汗大哥家(晚餐+住宿+早餐50元)。他告訴我 “那仁”是暖和的意思,開車帶我走訪了大半個牧場。出生不久的馬駒、羊羔、牛犢和幼駱駝最吸引人,純樸的哈薩克人不通漢語,帶著微笑倚靠在自家木欄桿旁。
d5
要翻越3座山才能抵達雙湖,審美疲勞了,道路更加險峻,多是穿越森林,更加關注騎術本身。最愛過的是涉水鵝卵石淺灘,最恐怖的是三、四十米寬的黑色泥澤。如臺階一般的老松根系突出地面混合著沼澤,逼的馬兒如踏起盛裝舞步,奮力攀爬。轟然倒掉的大樹橫亙馬道,是天然屏障,馬兒邁過時觸及馬腹。荊棘叢生的石崖接近40度,是觀賞雙湖的絕佳位置。在我們拼命催馬登上后,連老道的向導也要牽馬退下來。
雙湖又叫姊妹湖,象對眼睛側目著喀納斯湖。(這個保護區是不對外開放的),遙望被開發的象北京王府井一樣喧鬧的喀納斯湖,此刻在雙湖的襯托下格外寧靜。歇足在山頂牧民的簡陋木屋里,端起奶茶,透過木圍欄可以看倒整個湖面,這房產真價值連城啊。
返程時至暮色,我偷懶搭吉普車返回了白哈巴,顛死我臀部了,向導阿艾象個佛爺穩坐馬鞍,天生的啊。(小提示,如果你不準備買長筒馬靴穿就去騎馬的話,最好帶上護膝,護腰也時不錯的選擇)
d6
一路上沒有一個同類(旅行者),寂寞讓我的景色如此美麗。有一隊同鄉人住進白哈巴的團結招待所,這些從擁擠的北京來的6個人,擁擠在一輛越野車里,依然使用擁擠的思維――不同陌生人說話。從喀納斯滿載游客的巴士的到來,打破了白哈巴的寧靜,不過僅僅20分鐘就被催趕上車返程了。村中人們都在抱怨大喀納斯旅游的管理方式,壟斷害死人啊。盼著10月的到來,這里會金黃遍野,可惜那時候我在北京了。
(白哈巴村落)
(遙望 雙湖 )
(遠處是 喀納斯湖 )
(我住的白哈巴 木屋)
(美麗 牧場)
關鍵字: 保護區 喀納斯湖 鵝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