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誰解禪意
在美麗的、清清的拉薩河(藏語稱吉曲)畔,千余年的大昭寺依舊威嚴聳立。大昭寺是藏傳佛教寺院。金稱羊土幻顯殿。位于西藏拉薩市區,座東向西。建于7世紀中葉。相傳由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先后聯姻的尼泊爾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興建。據藏文史籍記述,寺內原供奉尺尊公主帶到吐蕃的不動金剛佛像(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8世紀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將其移置于小昭寺,而將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覺臥佛像(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像)迎至該寺供養。因“昭”為藏語音譯,意為佛,故稱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
寺內建筑為木石結構,高4層。殿頂為藏式金頂和法輪。釋迦牟尼(覺臥)佛像供奉于主殿中央,兩廓殿堂供奉松贊干布與尺尊、文成公主塑像及其他佛像。四周走廓壁畫琳瑯滿目,有佛教故事、人物事跡、密宗壇城及建寺經過等多種內容,主殿二、三層檐下,有成排的木雕伏獸和獅身人面泥質半圓塑雕。全寺建筑以藏式為主,兼具唐代建筑風格,并有尼泊爾和印度的某些建筑藝術特色。
寺前的唐蕃會盟碑,立于唐長慶三年(823),以藏漢文鐫刻碑文,后映了藏漢兩民族歷史悠久的親密關系,至今仍然完好。唐柳在唐蕃會盟碑南側,相傳為文成公主手植,也稱公主柳。立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勸人恤的痘碑,在唐蕃會盟碑和唐柳之間,漢藏兩體文字已漫漶難以辨認。
寺內保存有唐代樂器及相傳為文成公主使用過的石制盥洗用具等文物。明代中官楊英、袁琦等人入藏所立石碑,在正殿大彌勒佛像后,字跡多不可辨認,立碑年代約在永樂至宣德年間。
明永樂七年(1409),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發起大祈愿法會,此后每年藏歷正月聚集數以萬計的僧人在寺前誦經。乾隆五十八年,清廷頒賜金瓶,以掣答方式確定大活佛的轉世“靈童”,其儀式亦在本寺覺臥佛像前舉行
觀光游覽中,心中是一種說不出來的苦澀,就象品嘗藏茶一樣,回味無窮。
去大昭寺之前,去茶館品品茶。
大昭寺,藏民靈魂的寄托,信仰的歸宿。雖然他的建筑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宏偉,但他的建筑風格還是很有特色的!
西藏天似乎永遠是湛藍湛藍的,大昭寺處處彰顯藏傳佛的精美設計
大昭寺與布達拉宮遙相呼應,更體現了設計者的聰慧才智
大昭寺處處金碧輝煌
大昭寺氣勢磅薄,壯麗雄偉,猶如在傳說中的天宮里漫步,實在令人心曠神怡!
“我轉動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我仰望蒼穹,輕輕叩問上蒼,祈求傳遞天籟的圣音!
前來朝拜的僧人、信仰者絡繹不絕。
在八角街,外國游客對藏傳佛教的飾品也很感興趣。
大昭寺里香火繚繞,處處彌漫著酥油燈的刺鼻的氣味,使其更加神秘。
老外對朝拜者似乎有些疑惑不解
據說這個朝拜者要拜1w次之多
晚上就地而臥,可見其虔誠之極。
“我磕長頭匍匐在圣殿前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些蓬頭垢面的朝拜者伏匍在大殿前光溜溜的地上,伸展肢體,投地而拜,好似一種如釋重負般的輕松和解脫。
即將離開大昭寺了,西藏之路給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留戀和思考。大昭寺再見了,我還會再來的。
關鍵字: 唐蕃會盟碑 大昭寺 尼泊爾 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