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神奇圣地----西藏(那寺----哲蚌寺)
9月4日中午,我們從羅布林卡打車來到哲蚌寺。哲蚌寺是全世界最大的寺廟,座落在拉薩西郊十公里外的格培烏孜山南坡的山坳里。由大門看去,建于后面的供殿輪廓逐步升高,殿宇相接,群樓聳峙,規模宏大。我們沿著西側的臺階拾級而上,走上一個山間的小平臺,可以俯瞰山谷的景色。繼續往上走,左邊遠處有繪在山石上的佛像,后面的鐵架子就是雪頓節時的曬佛臺。(每年雪頓節的第一天上午哲蚌寺都會舉行曬佛儀式,在山坡上展示一幅巨型佛像唐卡,引來大批信徒和游客前來禱福,場面十分壯觀。)今年8月30號是雪頓節的第一天,哲蚌寺剛剛開放。那天下午我們剛從林芝回來,沒有趕上看曬佛。
當我們走進著名的甘丹頗章時,(它就在右邊一處有很高臺階的地方。)這才發現整個寺廟靜悄悄的,幾乎沒有游人。因為是爬坡,只有自己的喘氣聲在四周回蕩。
哲蚌寺里面沒有漢文提示,只有藏文和英文,也沒有導游。此時正是午休時間,各個大殿里也只有兩三個僧人值班。我走到哪里,都和他們熱情的打招呼,寒暄幾句,問問路,捐點錢。他們也很友好的,有問必答。有一件事,讓我非常感動。下午兩點半,我們跟隨倆個僧人來到哲蚌寺的辯經場。寺院的四周沒有草木,都是砂石荒山,寺內卻有幾處樹木繁盛的院場。這便是哲蚌寺的辯經場。到了門口,我突然想上廁所。偌大的寺院沒有幾個標明漢字的廁所啊。沒有辦法,只好利用鼻子底下的嘴巴問僧人了。我萬萬沒有想到,他居然能返回去,帶著我去了他們專用的廁所,并在門口守著。當我從廁所出來時,他已離去。望著他的背影,我十分感激他!
辯經開始前,我心里忐忑不安,寺院對我們四、五個觀看者的行為有沒有約定啊?依我的性格,在觀看之前必須搞清楚這里的規矩。我找到了他們的負責人,他告訴我,可以隨便走動,隨便拍照,但以前是要收費的,每個相機15元。我說,行!放心!該給的我們一定會給的。
哲蚌寺售票處
哲蚌寺
措欽大殿
措欽大殿殿頂士的金幢
曬佛臺
情趣
建筑
敬老院
轉經筒
詢問規矩
辯經
辯經2
(注:哲蚌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廟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寺廟,解放前這里的僧侶數目多達10000人。位于拉薩市西郊10千米處的根培烏山上,海拔3800米,沿山勢逐層而建,占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寺內有7個札倉(僧院)。該寺是格魯派祖師宗喀巴的徒弟絳央曲杰扎西班丹在大貴族朗嘎桑的資助下,于明代永樂十四年(1416年)動工興建的,名為“白登哲蚌寺”,后簡稱“哲蚌寺”。在藏語里“白登”意為祥瑞莊嚴,“哲蚌”意為堆積大米。哲蚌寺建成后,很快發展為格魯派寺院中實力最雄厚的寺院。1464年,哲蚌寺建立僧院,傳授佛教經典。
辯經: 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藏語稱“村尼作巴”,意為“法相”,是藏傳佛教喇嘛攻讀顯宗經典的必經方式。多在寺院內空曠之地、樹陰下進行。最早源于赤松德贊時期大乘和尚和噶瑪拉錫拉的公開辯論。辯經為西藏三大寺佛學的最大特色,辯經者由較優秀僧人擔任,其方式各寺不同,主要可分為對辯和立宗辯兩種形式。①對辯。藏語稱“作朗”。辯者二人,其中一方提問,另一方回答,且不許反問;告一段落后再反過來,直至一人無法問出。②立宗辯。藏語稱“當賈狹”。辯者無人數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說,待人辯駁,多坐于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問;問難者稱達賽當堪,即“試問真意者”,不斷提出問題,有時一人提問,有時數人提問,被提問者無反問機會。立宗辯過程中問難者可高聲怪叫,也可鼓掌助威,舞動念珠、拉袍撩衣、來回踱步,也可用手撫拍對方身體等做各種奚落對方的動作。
轉經筒,又稱“瑪尼” 經筒(梵文 maņi,中文意為如意寶珠),與 六字真言 (六字大明咒)有關,藏傳佛教認為,持誦六字真言越多,表示對佛菩薩越虔誠,由此可得脫離輪回之苦。因此人們除口誦外,還制作“瑪尼”經筒,把“六字大明咒”經卷裝于經筒內,用手搖轉,藏族人民把經文放在轉經筒里,每轉動一次就等于念誦經文一遍,表示反復念誦著成百上千倍的“六字大明咒”。有的還用水力、燈火熱能,制作了水轉瑪尼筒、燈轉瑪尼筒,自然力代替人念誦“六字大明咒”。藏區大大小小的寺廟門前,都擺列著一排排的轉經筒,下端有可用于推送搖動的手柄,信眾經常到寺廟去推動經筒旋轉,這稱為轉經 )
關鍵字: 哲蚌寺 格魯派 藏傳佛教